有戰爭危險就有軍事假想敵
——評《美日不是中國軍事戰略假想敵》
張志坤
正當南海風急浪高時,中國發布了國防白皮書,可謂恰逢其時。這部白皮書雖然遠說不上是什么宣戰書,但畢竟響亮地發出了中國準備打仗,必要時不懼一戰、可堪一戰并且有信心贏得一戰的強音,不管有無新意,都振奮人心,直如久旱之甘霖,滋潤一切具有愛國情懷的中國人。
但遺憾的是,有的人則不是這樣,不是同仇敵愾,而是急于表白輸誠,這見諸于《環球時報》5月28日一篇題為《美日不是中國軍事戰略假想敵》的文章
這篇文章以駁斥日本媒體的“謬論”起手,強調指出“美日是中國假想敵”的觀點是錯誤的,因此要予以澄清。
該文承認中國正在“遭遇戰略打壓”,也承認“近年來中國東海和南海出現較為復雜的斗爭局面”,因而承認“中國做好軍事斗爭準備”,但是堅決否認這是以美日為假想敵的,理由是中國奉行了“不聯俄”、“不拒美”、“不仇日”的“三不”政策,最后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悲愴詩句收筆,直有泫然欲滴,委屈得掉淚的意境。
現如今的中國真的一點都沒有與美日作戰的打算嗎?這恐怕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
第一,有戰爭危險就有假想敵
當今中國是否面臨戰爭的危險,這曾經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一些人認為,崛起的中國所面臨的戰爭危險與日俱增,而另外一些人甚至一些權威的軍方高級人士則認定,當今中國的戰爭危險微乎其微,中國的安全環境無比寬松,這都是有文字為證的。現在看來,實際情況是,即使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但是圍繞中國的局部戰爭危險依然存在,為此中國必須做好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準備,也就是說,中國是有戰爭危險的。既然有戰爭危險,那么在軍事戰略上就有假想敵;戰爭的危險來自何方,假想敵就在何方,這是基本常識,簡單得如同“一加一等于二”一般。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明白無誤地強調要“做好軍事斗爭準備”,特別是要做好海洋方向的軍事斗爭準備,敵人大概不是海龍王,更不可能是鯊魚,而是制造“中國東海和南海復雜局面”的人,這些人是誰,難道還用說嗎?
第二,“三不”政策構不成理由根據
現在的問題并不是中國要同美日打仗,而是美日正在動用軍事手段對付中國,為此中國不得不做好相應的軍事準備。難道中國“不聯俄”,美日就能放過中國嗎?中國“不拒美”,美國就原諒中國了嗎?中國“不仇日”,日本就不再與中國為敵了嗎?難道當年日本侵華是因為中國仇日嗎?戰爭的主動權從來都沒在中國手里,中國所要做的只是有朝一日人家打來的時候不要再像當年鴉片戰爭或者甲午戰爭那樣一敗涂地而已,最好也不要像抗戰那樣弄得國土糜爛,失地千里。為此中國必須認真做好準備才行,難道時至今日,中國連誰也想打自己都不知道嗎?既然知道誰要野心勃勃地打自己,難道軍事戰略上還不以人家為假想敵嗎?
以什么“三不”政策作為“美日不是中國軍事戰略假想敵”的根據,簡直荒唐透頂!
其實,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任何一個軍事大國都有軍事戰略上的假想敵,要么是特定的對象,要么就是全般的對象。如果什么時候有哪個戰略大國說沒有特定的假想敵,那就等于是說,所有的他人都是假想敵,“全無”等于“全是”。不僅如此,甚至連設計武器裝備都有特定的目標,中國過去有老“三打三防”,現在有新“三打三防”,目標指向非常清楚,難道為打航母而開發設計的彈道導彈,不是針對特定目標而是用來放煙花或者遠距離釣魚的嗎?
國防大學的教授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真的讓人無語。更讓人無語的是,這樣的文章居然能刊登在《環球時報》這樣的官辦大報上。我們不僅要問,現在的中國真的需要極力表白自己不以美日為敵的心跡嗎?
竊以為,當下的中國所迫切需要的,是強烈的敵人意識和強烈危機意識,應該讓一切內外壓力轉化成為崛起前進的動力,而不是捶胸頓足地去表白什么“問心無愧”!薩達姆完全可以說問心無愧,而且他可能真的是問心無愧,但現在他只能躺在棺材里自言自語了。
附:美日不是中國軍事戰略假想敵
這兩天不斷有外媒針對中國新版國防白皮書發表評論,其中不乏對部分內容的曲解。較典型的如日本《產經新聞》關于“中俄合作對抗日美”“美日是中國假想敵”的觀點,我們應對這類錯誤觀點予以澄清。
其推論的根本錯誤在于沒有正確考察白皮書觀點的實踐前提,沒有準確的事實把握和是非判斷,邏輯顛倒。白皮書中強調海上軍事斗爭準備的意義,其背景是近年來中國東海和南海出現較為復雜的斗爭局面。觀察中國做好軍事斗爭準備這一行為,應根據復雜斗爭形勢的成因判斷,究竟是由于中國逞強擴張,還是由于中國遭遇戰略打壓。西方媒體容易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它們已經習慣于美國主導的輿論宣傳,也習慣于從對抗的角度認識形勢。它們看待新興大國的崛起,經常歪曲解釋后者的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抉擇,而不顧后者的軍事戰略是基于威脅應對的防御性戰略邏輯。
認識中國軍事戰略的防御性及與各國之間的戰略關系,需要從支撐和平發展戰略的外交政策入手,即防御性的證明要從外交政策中去找。因為軍事戰略的首要問題是威脅利益和敵友判斷,外交政策在此基礎上制定,保持著與軍事戰略的內在聯系。中國從和平發展的需要出發,推行和平外交政策,表現為周邊睦鄰外交、大國協作外交和區域一體化政策,也表現在與俄、美、日三國的關系中。
中國不盟俄。兩國有建立多極世界和維護地區和平的共識,也有廣泛的合作利益。中俄堅持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具有軍事同盟的性質,且不針對第三方。
中國不拒美。中國不排斥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相反中國堅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亞太格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愿意與美國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中國不仇日。雖然對日本一部分人歪曲戰爭歷史和拒絕悔過的言行極為憤慨,對日本極右翼政客可能復活軍國主義表示高度警惕,但我們維護中日友好大局的政策不動搖,堅持在東盟10+3框架內發展自由貿易區,推動東亞邁向區域一體化。
有這“三不”,加上“睦鄰、安鄰、富鄰”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國軍事戰略可以問心無愧。可惜中國沒有得到對等外交和軍事戰略回報,中國的安全觀遭遇冷戰思維,充滿和平精神的戰略宣言遭到曲解。
中國無奈某些日本媒體的曲解,一如無奈日本政壇更偏向與美國發展TPP,明知大勢所趨和人心所向也暫時無意加入亞投行。一如無奈日本堅持依托日美安保條約,單方面打破擱置爭端的默契;修改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意圖在超出日本主權安全之外的地區支撐美國的軍事行動。全世界都知道美國遏制中國是地區矛盾升溫和對抗加劇的根本原因,日本愿意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卷入南海爭端,增添亞太亂局。
無奈之下中國選擇明示自己的心跡,就是公布軍事戰略白皮書——中國版的軍事學說,表達堅持和平發展的軍事戰略決心。“知我者謂我心憂”,心憂和平發展之路會否被無端打斷。“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謂我或有結盟對抗甚至擴張稱霸的企圖。心中無愧,自然也無所懼。《產經新聞》說“白皮書展示了中國海軍從近海型走向遠洋型、空軍從領空防護型走向攻防兼備型變更的必要性”。從戰略空間被擠壓、主權被侵犯、安全上經常被霸權國家及其代理人無端挑釁和迫不得已必須做出回應的角度看,似乎也不無道理。
關鍵是,這一“道理”來自于不同的邏輯,以冷戰思維臆測中國的軍事戰略性質根本上就是錯誤的。(作者楊育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