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折騰得差不多了”的判斷有盲目之嫌
——評《中日關系在不平靜中走向改善》
中日關系已經得到改善了嗎?
隨著雅加達傳來中國國家主席與日本首相安倍會見的消息,人們大概可以認為中日關系有所緩和,至少表面上看不那么別扭了。但一次領導人之間的會面究竟可在多大程度上緩釋中日之間尖銳的戰略矛盾,真的還在所難言,所以,據此就說中日關系已經走向改善,很可能是愿望的成份更多一些。這也沒什么,因為人的本性總是向往好的未來。但如果若是因此就沾沾自喜起來,放了松警惕,以為從此可高枕無憂、萬事大吉,則將是危險地玩火。遺憾的是,《環球時報》4月24日題為《中日關系在不平靜中走向改善》一文就表現出了這樣的傾向。
這篇大作在飄飄然地烘托一番中國的優勢與日本的不堪之后,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戰略判斷,“日本也折騰得差不多了”。這一判斷是這篇社評的核心,是其中的要害,所有有關中日關系今后將走向改善,中國將越來越“頂級”,越來越“主動”,而日本將越來越蛻變成為“亞太大格局中的小角色”等論斷全部依據皆賴于此。
但是,我們說,這樣的判斷未免太過輕浮盲目,事實恐怕并非如此。
首先,這樣的判斷嚴重低估了日本
日本正在推動新形勢下的新戰略,一系列重大戰略步驟,如修憲、海外派兵、武器出口等才剛剛舉步,未來必將繼續加快進度、加大力度,為此必將在東海、南海乃至世界范圍內與中國發生激烈的戰略碰撞,從根本上說,讓日本充當“亞太大格局中的小角色”,根本就是中國某些人的一廂情愿,而日本絕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戰略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以為 “日本也折騰得差不多了”, 中國將越來越主動,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其次,這樣的判斷也嚴重低估了美國
說日本必然要牽出美國,美國因素對中日關系中至關重要,《中日關系在不平靜中走向改善》一文在這點上的認識還是對的,但該文對美國關于中日關系目標取向的判斷則完全錯誤,該文說,“美國的真實態度是:中日必須吵架,但不能打架”。真不知道《環球時報》從哪得來如此重要的戰略情報,連美國的“真實態度”都搞得一清二楚,并且言之鑿鑿。難道美國利用日本牽制中國,僅僅就是要日本與中國吵吵架那么簡單嗎?美國的戰略企圖就這么簡單、這么膚淺?
算了,就算《環球時報》金口玉牙、說啥算啥,即使這樣,那么日本今后也得繼續和中國吵架才符合美國的要求呀,怎么能說“日本也折騰得差不多了”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釋放日本的戰略潛力對付中國,這其中有很豐富的內涵,絕不是《中日關系在不平靜中走向改善》一文所描述的那么簡單,美國的戰略從來不會這樣簡單、膚淺,未來的要著、殺著將層出不窮,不信就等著瞧。
最后,這樣的判斷還嚴重低估了亞太戰略局勢的復雜性
在“重返亞太”的戰略大背景下,亞太地區各種力量正在進行復雜的分化、重組,而日本將是這一過程不可忽視的攪局者,縱觀周邊大勢,中國固然握有一些領域、一定程度的主動權,但總體上與全局上仍然居于被動態勢,中國所面臨的戰略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但是,按照《中日關系在不平靜中走向改善》一文的描述,如果日本真的“折騰得差不多了”,則無疑是說中國已經在戰略上將日本搞定,而如果日本都能搞定,菲律賓、越南等又豈足道哉!簡直就不在話下了。這樣一來,是不是亞太大勢從此就將欣欣向榮、一片和諧溫馨了呢?
顯然,除了傻瓜,誰都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未來的亞太局勢將依然嚴峻、復雜,這是不爭的事實。
真不是知道這篇社評文章所反映的是誰的觀點。如果僅僅就是《環球時報》的自娛自樂,則可一笑了之;如果反映的是什么“專家”、“學者”的意見,則謬種流傳、害人不淺;如果代表官方的意見,則未免令人心中發怵、忐忑不安。
事實上,新的戰略博弈才拉開大幕不久,一切都才剛剛開始,來日方殷,但愿當國者能夠持重,讓輕浮草率的各種議論一邊兒玩去吧。
附文:中日關系在不平靜中走向改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在雅加達應約會見同來參加萬隆會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是兩位領導人自去年11月北京APEC會議之后的第二次會見。輿論都注意到中日領導人這次會見的氣氛較上次要好,這顯示了雙方都有繼續改善中日關系的愿望。
中日之間的問題猶在,兩國改善關系的基礎仍較脆弱,今后一段時間大概會出現中日兩國高層接觸逐漸增多、歷史和領土糾紛又不時冒出來的復雜交叉局面。
從雅加達會見的談話內容看,中國領導人的戰略視野和格局明顯高出很多,談話方式也主要是向對方講道理。安倍的談話更像是在做解釋,稍顯被動。這也是中日關系總態勢的真實寫照。
中日互信不足,按說中國作為歷史上受害國家,更有理由對日本有較強烈的“怨氣”。但實際情況是日本對中國的“怨氣”更加嚴重。日本挑動歷史問題,就是對中國高速崛起不適感的扭曲釋放。中國一方面不得不回應日本的動作,一方面也在超越日本,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全球。
中日友好對雙方都有利,這種共識在兩國關系最困難的時候也是存在的。但干擾這種共識的臨時性因素太多,造成中日關系的劇烈動蕩。
美國是影響中日關系的重要外部力量。很多人相信,美國的真實態度是:中日必須吵架,但不能打架。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存在使它握有對日本態度做一定微調的杠桿,從而能很深地介入到中日關系中。
中國的總體戰略能力不斷提升,使我們擁有了更多對日關系的戰略主動。這是大趨勢。日本從亞洲第一大經濟體的位置上跌下來,重回巔峰時期的影響力無望,只能在戰術上不甘寂寞。它顯得“大膽”而“靈活”,不時為了具體目的刺激中國一下,但它的這些動作反而讓東京看上去像是亞太大格局中的小角色。
當前被全球熱烈關注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代表了中國構建與世界關系的大方向,中日關系的難點都沒能絆住中國最關鍵的這幾步,這或能促使日本重新評估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或干擾中國。
無論怎么說,把日本包容進中國的和平崛起進程中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而日本與中國修好也符合它的根本利益。中日在21世紀交惡是戰略邏輯上有些奇怪的事情,隨著中國力量繼續接近世界的頂級水平,那些原因對我們來說將越來越是戰術性的,因而拆解它們會逐漸變得輕松些。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兩國關系緊張上浮源自小泉執政時期。自那時起,十多年過去,回頭看,中國既贏了經濟發展速度,也贏了國際地位的提升和戰略空間的延伸。中國沒有沉溺于中日糾葛,但這種糾葛像是成為日本外交的主題,歷史問題刺激了中國,但被它綁架的是日本自己。
未來的中日關系是值得幾分看好的。中國對日本的重視和釋然都在鞏固,日本也折騰得差不多了,改善關系有可能成為中日間今后的主要關切。如果這能成為趨勢并得以保持,那于中國社會來說無疑是各種選擇中一個較“好”的選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