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忙,時間總不能成整,零零碎碎的,思路也是零零碎碎的。原本正打算從佛家的視角談談文化大革命對民智的影響,結果“Duang”的一下,財經女神變高端神女,郭文貴家的祖墳和胡舒立家的私生子成為了熱門話題,正想開寫“從《康熙大帝》到《王的女人》”,打算八卦八卦男神女神們的愛情故事,結果剛開了個頭,“Biang”的一下,畢姥爺來啦,來得十分突然。戲劇性通常會通過強烈的反差來體現,借用陳佩斯小品《主角和配角》里的臺詞:“你這個叛徒!我原來一直以為,只有我這模樣的能叛變——沒想到啊沒想到——你朱時茂這濃眉大眼的家伙也叛變革命啊!” ,全國億萬觀眾也想不到外表憨厚老實的畢福劍真的是口蜜腹劍,臺上的慈眉善目在臺下那么下流囂張,由于央視主持人具有極大的社會關注度,所以畢姥爺制造出來的戲劇性也就具有極大的話題性,于是《王的女人》還沒有上演就被畢姥爺搶了頭條,老僧為此感到憤憤不平。
觀察爆料人的動作,采取漸進式放料,不斷的對這個話題加溫,通過滿足公眾的獵奇心理,從“誰是爆料人”這里開始制造懸念,主流媒體則通過譴責“爆料人”推波助瀾,將大眾視野牢牢的鎖定在畢姥爺這場飯局上。這個話題之所以能熱,有兩大關鍵因素,第一是涉及到了開國領袖毛主席,而畢福劍的“biang”用語惡毒,挑釁了絕大多數老百姓的底線,老百姓被徹底激怒;其二就是神秘的爆料人,各種猜測各種推論,于是大眾情緒陷入了類似“名偵探柯南之誰是爆料者”的劇情之中,掀起一場大眾獵奇狂歡——誰是爆料者?他們的人,還是我們自己的人?為什么要爆料?背后有什么陰謀?是美帝的忘我之心不死?還是特色黨要改旗易幟?各種猜測各種憂慮,于是公眾情緒就被這“biang”給裹挾,沸沸揚揚的公眾輿論被牢牢的聚焦在畢姥爺身上。這看起來是一場典型的公眾信任危機公關。為了神女,為了深改大業,死多少個畢福劍都是值得的,畢福劍不是被出賣的,而是被拋出來犧牲的,畢姥爺甚至提前得到過通知。在紛雜的公眾輿論之下,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喂,宣宣嗎?”
——“我是。”
——“最近小胡有點麻煩,噢,你也知道的,就是孩子那點兒事。被盯上了,咋整呢?”
——“小郭不懂事,居然想敲山震虎,這事兒簡單,我安排安排”。
于是宣宣接著打電話:
——“輿情策劃部嗎?”
——“是,領導。”
——“三日之內,安排一個公眾輿論話題,務必將公眾視野從財經女神身上轉移開,這關系到改開大業,絕對不允許失敗。”
——“保證完成任務”。
接下去就是輿情策劃部聯系各宣傳口單位開會。于是,畢姥爺早先的視頻就這樣被拋了出來。當然,以上場景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里可疑點就在于拋出視頻的時間點和節奏感,不是某人偶爾興之所至發出來的,也不是某人義憤填膺見義勇為,而是有計劃有步驟的逐漸爆料。最關鍵的是,畢福劍是知道別人在錄這個視頻的,作為中央電視臺的當家主持人,他是知道厲害關系的。如果不是他絕對信任的人,他一定會要求刪除視頻,或者他不會在不信任的面前用那么下流惡毒的語言。所以,諸般可疑之處,匯聚在一起就是一場預先安排好的輿論公關。輿情是可以被策劃的,社會的群體智商是相當低的,這是宣傳單位之所以成立的理論依據。
當前公眾輿論基本上都是要求畢福劍辭職,離開央視。我倒覺得這樣就不好玩了。讓畢福劍留在舞臺上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今后如果有中央領導走上舞臺,親切慰問演職人員,每個握住畢姥爺手的領導,觀眾在心里都想“Biang”一下,這是多麼有趣的場景。如果畢姥爺離開央視,觀眾們就沒有機會“biang”這些改開神仙了,多無聊。所以,畢姥爺為改開陣亡,為神女犧牲,死得其所。憑啥要人家犧牲了形象還要犧牲物質利益啊?
堅決支持畢福劍繼續在中央電視臺的舞臺上為改革開放而奮斗!
2015-04-0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