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好消息不斷,其中來自美國的一則好消息尤其令人回味無窮。3月28日,環球時報刊登一篇這樣的報道:“美媒:中國外交長大成人”。該報道說,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的外交政策長大成人”的文章,根據是“公開為阿富汗和談斡旋,標志著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顯著轉變。這是北京首次就一項既敏感又重要的地緣政治事務擔當真正的領導角色。中國終于小心翼翼地走入大國角色”。
手里捧著這張鼎鼎大名的大報,眼光凝固在令人醒目的大標題上,筆者被震得呆如木雞,很長時間回不過神來,這倒不是有關中國“公開為阿富汗和談斡旋”這一消息有什么驚人之處,也不是對如此這般中國就成了“真正的領導角色”、就“終于小心翼翼地走入大國角色”這一邏輯多么深奧理解不了,筆者所震驚的是,原來,在此之前中國的外交都屬于未成年。
這樣一來,筆者浮想聯翩,倒由此弄出了三個“不明白”。
第一個不明白。此前中國外交的基本政策是“韜光養晦”,并一直很為國內“專家”“學者”和國際精英人士所稱贊,直到現在他們還在呼吁中國要回到過去“韜光養晦”的正確軌道上來。如果說此前中國的外交屬于未成年,難道連聲名遐邇的“韜光養晦”也在其中嗎?這不是有點將其看低瞧扁了嗎?這真的把筆者給搞糊涂了,不明白。
第二個不明白。在中國,外交人士歷來屬于高端階層,從事中國外交的也好,制訂中國外交政策的也罷,各個都峨冠博帶、神秘高深得不可方物,難道這些大人物一直都在干兒童或者少年層次的外交嗎?如果說中國的外交直到現在才長大成人,那么按邏輯推理以前:要么上述人等原來都是些愣頭青,要么就是他們盡干了一些上不得臺面的沒屁股的事情,二者必居其一。中國外交在美國人的筆下居然這等不堪,這倒讓筆者很是費解,不明白。
第三個不明白。眾所周知,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各個都是頂尖政治高手,在外交上也毫不遜色,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從來沒聽有人議論那個時候的中國外交成年與否,筆者以為,大概也不會有誰去這樣想。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中國的外交究竟什么時候從成人變成了未成年人或者小孩子的把戲了呢?難道人世間真的有返老還童的神奇故事不成?筆者對此真的是越想越不明白。
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筆者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遺憾的是至今對天命一無所知。這也罷了,筆者生性遲鈍,愚不可及,落后于人完全可以理解。但上述三個不明白卻讓筆者大惑特惑,難道這意味著筆者五十多歲的人居然連四十歲的見識都不具備嗎?這也太令人灰心悲哀了。所以,雖然看到官媒如此這般地報道了來自美國對中國的贊許,但筆者卻怎么也提不起精神來,反倒涌起了陣陣土埋頭頂的滄桑感。
但不管怎么說,有美國人贊揚中國外交長大成人,還是難能可貴的。東北有句形容一個人還不成熟的民間俗語是,“黃嘴丫子還沒褪凈”,看過窩里不會飛的小麻雀的人都知道“黃嘴丫子”是怎樣一種形象。所以筆者想借用一句家鄉話來祝愿,祝愿中國外交從此褪掉自己的黃嘴牙子。(中國藥科大學 張志坤)
附:美媒:中國外交長大成人
公開為阿富汗和談斡旋,標志著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顯著轉變。這是北京首次就一項既敏感又重要的地緣政治事務擔當真正的領導角色。中國終于小心翼翼地走入大國角色。
北京曾偶爾承擔艱難外交任務,例如舉辦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調停南北蘇丹爭端等。但這些舉措其實都是受驅于其他國家,中國只是充當次要和并不情愿的角色。同時,其幾次“獨立外交嘗試”未免有些象征意味。
然而,中國當前處理阿富汗問題的做法迥異于以往。北京展示出樂意介入阿事務的程度,令許多外國外交官和一些本國專家均感意外。中國不僅正在幕后努力促成和解共識,還向親密盟友巴基斯坦施壓。
除非發生最例外狀況,中國向來不愿動用對任何盟友或伙伴的影響力。但如今北京正在權衡其此前不愿觸及的對巴敏感政策問題,例如已敦促巴政府展開軍事行動打擊激進組織巢穴,并幫助阿加快政治和解。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變化源自北京感受到的新威脅,穩定中國整個西部周邊地區的局勢已越發勢在必行。
北京的新外交還受到一個逐漸拓展的概念推動——隨著中國實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何才能最好地確保本國的全球利益。
盡管北京仍在口頭上堅持不干涉政策,但相關變化已清晰明了。早在2013年,中國外長就在聯大會議上表示,中國將更主動和建設性地參與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并努力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這在軍事領域已顯而易見。另一種重要變化是,北京開始樂于更具戰略性地施展金融力量。
長期滿足于對境外安全事務置身局外的北京,終于意識到無動于衷會造成更大風險。中國日益樂意將其政治關系、軍事資產和經濟實力用于戰略目標。在東亞,其領土主張仍是令人擔憂的因素之一。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其利益要求穩定壓倒一切的地方,中國的自負或許是一種良性力量。(作者馬安洲為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政策研究員,王會聰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