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一篇《博士返鄉記》在網絡走紅,引發共鳴者眾,也有人潑冷水,如近日發表在《長江日報》上的評論《別對農村的衰敗危言聳聽》。
看了兩篇文章,盡管二者觀點相異,但都承認今日農村正經歷著一次社會劇變過程,傳統農村無可挽回地漸行漸遠,而對農村的未來卻各有見解,有人迷惘傷感,有人積極樂觀,也許這正是兩篇文章觀點產生分歧的原因所在。從時代大背景來看,中國邁向現代化進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農村作為中國社會的基礎也必然要經歷從傳統到現代的歷程。在如此劇烈的社會變遷背景下,新舊事物的更替、新舊思想觀念的交鋒也必然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影響,從而引發社會蛻變中的陣痛也是自然的。
的確,社會要發展前進,農村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在文人騷客眼中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未必就是農民們心目中的理想,任志強們的“鄉愁”和農民工們回家的期盼也絕不是一回事。作為脫離了農村的農民之子,文學博士確實不可能再以單純農民的眼光觀察農村,但或許正是由于跳出了農村,而且根又在農村,對農村所具有的那一份難以割舍的感情,才使他對農村的現狀有一種比單純農民和完全的局外人更清醒的認識。而有些人顯然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場,或許他們根本就不了解或不想了解真實農民的狀況,他們只被眼前轟轟烈烈的浮光掠影所蠱惑,如一些原來近郊的農村發展成為了現代都市,如即使比較偏遠的農村也幾乎家家戶戶建起了寬敞的房屋,再如農民們的衣食住行也緊跟城市風潮等,如果僅僅從這些宏觀的印象推理,確實會令人產生農村前景一片光明,所謂農村的凋敝不過是文人懷鄉的無聊臆想。然而只要我們只要還帶著對農民的一絲感情,深入農村實際生活,就不難發現一個被浮華表象所掩藏的真實農村場景,這也許才是“博士返鄉記”能引起社會廣泛共鳴的原因所在。有人不去作具體分析,憑印象地認為它是一種矯情的鄉愁,實際是顯露了自己的淺薄。
農村社會凋敝的現狀已經有很多人作了生動的描述,文學博士并非第一個也并非做得最出色。這種凋敝是從物質到精神的凋敝,在從外在到內在的凋敝,可以說整個農村社會已經從形到神整個地徹底地凋敝了,無需筆者在此再來一番饒舌?;蛟S有人說,對于農村凋敝不必要這么大驚小怪,小題大作,時代發展,新陳代謝,沒有傳統農村的沒落哪有現代社會的建立。這話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可是細想一下,我們不禁要追問,在這一場關似億萬人的時代大變局中,農村失去了什么,又將獲得什么?它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我們不能否認,過去農村的那種貧窮落后面貌確實得到很大改觀,從一定角度來講,今天的農民也不再一輩子過著土里扒食的生活,已經揮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命運,但我們又深感痛徹的是,往日平和安詳的田園生活已一去不復返,千百年來農民身上具有的純樸、勤勞、善良品質也難窺見了。是的,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擺脫了鄉村一方土地的束縛,似乎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但他們要去何方?他們將來的歸宿在哪里?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農村回不去也不能回去,而城市的大門也沒有為他們敞開,多少年來,他們就像一個寵大的候鳥群,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無奈地遷徙,到底哪里才是他們棲身的樂土?難道社會的發展進步就必須由他們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難道就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作為根在農村的遠方游子,那一份濃濃鄉愁寄托的不僅僅是文人騷客式的懷鄉情,我想更多是一種對生養自己土地的使命感、責任感,只有從這方面來理解,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博士返鄉記”所喻示的意義。有人自己不理解不說,反倒給人扣上厚古薄今的帽子,甚至說:你們不是那么留戀過去嗎,那你們干脆回到過去得了!其實他不明白,人們留戀過去的美好,恰恰是為了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難道這也有錯嗎?
2015-2-2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