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央宣布將于今年的法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日)舉辦閱兵式,以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屆時將會邀請多國首腦觀禮。報道一出,立刻引起廣泛關注。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這是首次在國慶日之外的日期舉行閱兵。而且官方的表述也頗為耐人尋味。對十年前的2005年,官方表述是“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而對2015年的表述卻是:“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聯合國成立70周年。”對這一日子的國際秩序意義的強調,不言而喻。
這一決定并非毫無先兆。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已經規定了每年9月3日國家應當舉行相關的紀念活動。同時,去年中俄兩國就已宣布決定共同舉辦二戰歐洲和亞洲戰場戰勝德國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70周年慶祝活動。只是人們當時無法知道紀念活動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在我們看來,不能將這次閱兵式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心血來潮的政治宣示行動,相反,它深刻地鑲嵌在當下中國內政外交聯動,從強調“韜光養晦”轉向強調“有所作為”的大棋局中。
人們很容易注意到,對照新中國建政之后形成的閱兵規則(國慶閱兵、十年一閱)和破例之舉(1969年建國20周年未舉行、1979年建國30周年未舉行、1984年建國35周年舉行),這次閱兵不僅打破了十年一閱的慣例,還打破了國慶閱兵的慣例。
打破年份的慣例往往與當時的政治局勢密切相關。與1984年國慶閱兵以展示改革開放成績和提高領導人威望相類似,本次對年份慣例的打破也是國內政局的高度體現。一方面反映出習總書記上任后黨政軍反腐運動等政治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則顯示出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卓有成效地行使著黨對軍隊的領導權,整軍經武,克服“和平病”,閱兵有助于展示整軍成果,刷新軍隊形象、鞏固軍權,還可以給老百姓吃下一顆定心丸,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鼓舞士氣、凝聚民心。
但在黨的集體領導制度下,禮樂制度的大變更,不會是個別領導人拍腦袋的結果,而必須以高層共識為基礎。很明顯,最近兩年高層不再刻意隱藏中國的國力,而是逐步開始強調“有所作為”,在國際上發揮一定的領導作用。
回顧新中國閱兵的傳統,我們可以對這一點有深刻感受: 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得益于世界范圍內的反西斯斗爭與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運動,得益于充滿國際主義精神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而新中國的國體——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本身就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國內秩序與國際秩序之間的有機互動。在建國后的前三十年,國慶閱兵既是解放軍實力的展示,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國際秩序主張的宣示。以1952年閱兵為例,其主題是“保衛和平”。所謂“保衛和平”,在當時的語境下,意味著保衛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成果,具有非常強烈的區域秩序和國際秩序指向。朱德元帥發表講話,以6個“萬歲”口號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中國人民勝利的組織者、鼓舞者——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萬歲!”這6個“萬歲”,尤其是“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尤其鮮明地表達了共產黨人對國際秩序的抱負和主張。
不過,改開以來,隨著“韜光養晦”方針的確立,國慶閱兵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反法西斯主義等面向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國慶閱兵與改革、發展、富強等主題關聯更為緊密,其所弘揚的愛國主義究竟具有何種區域秩序與國際秩序指向,變得模糊不清。“去政治化”是“韜光養晦”的需要,中國一門心思利用國際市場“長肌肉”,不主動刺激任何人。中國的經濟體量不斷翻番,但“韜光養晦”的不可持續性也逐漸凸顯。樹欲靜而風不止,國際上總是國家對中國采取挑釁行為,而日本更是謀求突破二戰后在東亞確立的區域秩序。但由于中國長期缺乏鮮明的國際秩序主張,各國對中國“長肌肉”之后究竟要干什么普遍沒有底,這就很難整合國際力量,對挑釁行為作出反應。
十八大之后,中國的國際主張逐漸明確。憑借自身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龐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加強了與俄羅斯以及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聯系,向各國發出歡迎搭乘“中國列車”的信號。而這潛在地指向各國的“共同富裕”以及世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前景。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是互利共贏之舉:中國對外輸出基礎設施建設,實際上是輸出造血能力,這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是有利的;而對中國自身,也是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與龐大的外匯儲備,保持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世界各國對中國“長肌肉”之后究竟要做什么終于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打出旗幟的結果是,中國的朋友變得更多,在應對挑釁的國際斗爭中,中國的位置變得比以往更有利。
而從“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新思維的涌現:既不是“攘外必先安內”,也不是“安內必先攘外”,而是認識到“內”、“外”在全球化時代早已相互嵌入,因此需要通盤的解決。中國需要強調自身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連帶關系,通過互利合作,來解決自身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當然,拉長歷史的視野來看,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就具有很強的這種內外嵌入互動的思維方法,因為中國革命本身就是一個內外相互嵌入并互動的過程。
抗戰勝利日閱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內外相互嵌入并互動的方法論。其對外指向主要是二戰后形成的國際政治格局。在9月3日舉辦閱兵式,一方面顯示中國作為戰后秩序的締造者之一對于和平的珍視,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今天的中國維護戰后秩序的決心。通過與如今受美國打擊的俄國以及二戰受害國韓國等的合作,中國可以在擴大自身戰略空間的同時對日美形成威懾。對日方面,主要是遏制其逐步走向極端的國內右翼勢力及其在對中關系上的冒險行為;對美方面,則是又“敲打”又“拉攏”:“拉攏”是因為美國也是戰后政治秩序的主要締造者,“敲打”是因為美國不尊重戰后秩序,通過控制地區盟友干預地緣政治以維持自己的全球霸權,需要借助閱兵令其明白中國在東亞政治博弈中的底線,以免雙方出現誤判。
而對內,強調中國對世界的歷史貢獻,具有充實和提升愛國主義的意義。強調愛國,總是面臨著愛的是什么樣的一個國的問題。一個在全球到處損人利己的國家當然也可以講愛國主義,但這種愛國主義就變成了赤裸裸的小團體的自私。而一個國家一旦獲得了自私自利的聲譽,處處被人提防,恰恰不利于實現自身的長遠利益。一個國家將其愛國主義建立在“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抱負之上,這樣的愛國主義才有可能得到其他國家的欣賞和接受。而“利”,就在“義”之中。
中國數十年的建設成果,使得中國有底氣去維護二戰后形成的國際政治秩序;反過來,維護這一政治格局,也有助于保護中國的建設成果。同時,這一安排在國內秩序中還有另一個影響:北京可以進一步凸顯自身作為中華民族政治代表的身份。按照世界各國進行勝利日閱兵的慣例,中國很可能會組成抗戰老兵方陣,所有老兵不分黨派、地域無疑會同時出場,新中國與傳統中國在建國史中的連續性將會得到凸顯。世人自然會對比臺灣當局在抗戰紀念問題上的表現。事實是,多年以來,國民黨對島內親日的“臺獨”勢力步步退讓,對抗戰亦不敢大張旗鼓紀念;全臺灣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在中國,自古以來,放棄爭奪正朔、偏安一隅,就是自我邊緣化。臺灣當局今年將有何作為,值得觀察。
中俄兩國去年已經相互約定共同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相互邀請對方出席己方的閱兵式,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在此之外,邀請哪些國家與地區領導人參加,仍有不少懸念。俄羅斯一方已向金正恩和安倍發出邀請,隱然體現出俄方為東北亞區域秩序走向搭建討論平臺的抱負。9月3日的北京,究竟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地緣政治舞臺,還要看這幾個月區域形勢和世界形勢的進一步發展。9月3日這個日子凝結著中國人民對世界作出的貢獻,我們更期待它成為一個面向未來,打開新的政治可能性的日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