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無疑給新年的喜慶氣氛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這個立志2020年成為世界金融“首都”的城市瞬間變成了部分批評者眼中的孟買,更暴露出中國在社會管理新常態中有待解決的一系列問題。看著新近公布的逝者名單,我們對每一個生命的突然離去表示哀悼,也繼續關注對事件的后續處理追責。我們真心地祈求以后能不發生此類事件。
然而,悲痛之余驀然驚覺,在當下中國,有一種相對無聲、未必流血但社會危害性同樣不可小視的“踩踏”風險,正以更高的爆發幾率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它的發生地并不限于上海外灘,起因也不限于跨年燈光秀,不過,它卻可以同樣在短時間內聚起千萬人,迅速催生混亂之勢,霎時間讓人們相互“踩踏”得“體無完膚”。這就是輿論場上的“踩踏”。
梳理踩踏事件,不難發現,整個過程的發生和演變同以下四個要素密切相關:大規模人群在特定場域中的自發無序聚集;特定目標對象的引導刺激人群流動方向(例,燈光秀);人群內部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突發性秩序失控;外部預防和疏導管控的不足加劇了事件的烈度。
而這不正與近些年的一些重大輿論事件,例如郭美美炫富、溫州動車事故等傳播過程如出一轍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為大量用戶在網絡平臺上就某一特定話題展開關注提供了場域;某些話題如炫富、紅十字會又格外引人注目;最后,各種不實信息在有意造謠者和無心傳謠者的推動下,對圍觀群眾形成裹挾之勢。
輿論場“踩踏”所造成的后果未必不比外灘踩踏事件嚴重:動車事件中“埋車論”、“天價賠償外籍旅客論”、“高鐵技術缺陷論”給中國高鐵的對外出口造成數以百億計的直接訂單損失和無法估量的無形資產損失;郭美美事件中對紅十字會的聲譽、對整個中國社會慈善事業的打擊也幾乎是毀滅性的。“謠翻中國”——幕后推手秦火火獲得的外號是對輿論場踩踏破壞性最直觀的說明。
更復雜的問題在于,外灘踩踏事件主要是游客因為不了解前后情況造成的,沒有人要故意制造這起流血的慘劇。但在輿論場上則不盡然。資本力量的把控、敵對勢力的滲透使得有人不惜挖空心思制造追逐社會熱點,把鬼火扮成霓虹燈,競相拋出各種篡改真相、違背常識的信息吸引眼球、博取點擊率,語不驚人死不休。在他們渾水摸魚謀取一己私利的同時,卻把破壞社會信任、阻礙信息有效傳播的惡果讓社會去承擔。
我們未必都身處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我們身邊也不都有外灘燈光秀,跨年夜也只能每三百六十五個夜晚才能輪一回:歸根到底,此次外灘踩踏畢竟只是一座特大城市在城市治理上遇到的一次偶然事件。但隨著微博、微信用戶的日益增多,隨著手機移動客戶端的日益便捷,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有可能在第一時間進入對公眾新聞事件的關注討論。這固然是民眾公共生活參與度提高的表征,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也向我們提出新的社會治理課題,這是構建真實、高效的中國社會溝通體系、信任體系時所應面對的。
2015年不僅應是中國經濟在進入新常態中繼續發展的一年,也應該是中國的社會治理在新常態中開啟新征程的一年。這其中就包括對社會發展進程中新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反思、提升治理能力。我們祈禱上海踩踏事件中的逝者之靈安息。我們希望對上海踩踏事件中暴露出的安全隱患和管理漏洞進行仔細檢視。但踩踏并不止于此,相對于有人流血遇難的外灘踩踏事件,眼下似乎隱而未發、發而未顯、顯而未全面明確追責的輿論場“踩踏”,更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血的教訓了,但我們不希望只有血的教訓才能喚醒自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