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環球時報》出于愛國公義,對高調回國的“叛國者”胡娜進行了義正詞嚴的譴責與批判。這原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誰想到,這樣的愛國舉動,竟招致包括鳳凰網在內的一些媒體們,對《環球時報》進行大肆的批判與攻擊。幾天過去了,相關媒體對《環球時報》的批判與攻擊,非但沒有偃旗息鼓的跡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整個事態的發展,不啻于一次新的事件。我姑且將這一新的事件,稱為“新胡娜事件”。
“新胡娜事件”緣起于相關媒體對胡娜畫展及胡娜本人的熱捧,但媒體的最終焦點卻落在了《環球時報》 對胡娜的譴責與批判上。按理來說,《環球時報》作為主流媒體,通過譴責“叛國者”弘揚愛國主義,理所應當,無可厚非。但為什么卻成為眾多媒體攻擊的“靶子”?“新胡娜事件”的爆發折射出了什么?
一、歷史虛無主義的盛行
在相關媒體以及許多人看來,胡娜之所以成為“叛國者”是歷史的陰差陽錯。因為,在“胡娜事件”之后不久,中美之間的外交關系便趨于緩和,兩國政府間以及民間的交往就恢復了正常。而胡娜的行為放在今天來看,也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也更不會上升到國與國的高度。所謂“胡娜事件”,只不過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美關系,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但總體來看,是向前發展的。特別是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中美兩個負責任的大國,更是捐棄前嫌,相向而行。從風光旖旎的安納伯格莊園,到莊嚴神秘的中南海瀛臺,兩國元首推心置腹,握手言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值此中美兩國握手言和,闊步向前之際,《環球時報》重提兩國之間的一段不愉快的往事,多少有點不合時宜。
二、個人功利主義的盛行
通過回朔歷史,還原“胡娜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發現胡娜當年的叛逃行為證據確鑿;胡娜的行為對中美兩國造成的外交困難證據確鑿;胡娜的行為造成了中方的利益損失證據確鑿。也就是說,將胡娜定為“叛國者”是準確的。盡管,胡娜在事發多年后辯稱“自己當初只是單純的為了追求個人夢想”。追求“個人夢想”沒有錯,但通過損害祖國的利益,來實現所謂的“個人夢想”是絕對錯誤的。如果按照胡娜的邏輯,那大概就不會有“罪犯”、“漢奸”存在了。因為,他們也可能只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
其實,早在2004年胡娜就曾回到過中國,并在此后多次回國。但胡娜的這幾次回國,行事相對低調,也未引起媒體的關注。可為什么,胡娜的這一次回國,卻引發了如此大的風波?某些媒體為什么要對其熱捧?是她的畫作,太令人震撼了嗎?
在這里,我想提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詞語——“炒作”。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現在就是一個“炒作”的時代。為了“炒作”,一些人,一些媒體,一些個人,已經毫無底線,毫無操守可言。而這次某些媒體熱捧胡娜的本質就是為了利益而進行的赤裸裸的炒作。他們拿胡娜曾經作為“叛國者”的特殊身份進行炒作。
胡娜第一次為了個人功利,選擇了背叛祖國。而這次,胡娜選擇了炒作,而且炒作的正是自己“叛國者”的身份。胡娜的所做所為,將個人功利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三、集體愛國主義的衰落
在“新胡娜事件”中,《環球時報》四面受敵。我們看到了敵人對《環球時報》瘋狂進攻,但卻遲遲等不到援軍的到來。也許,在一些非主流媒體上,還能聽到一些零星的聲音。但主流媒體的集體沉默,讓我懷疑《環球時報》還能撐多久?
“新胡娜事件”清晰的折射出了集體愛國主義衰落。集體愛國主義曾是一面多么鮮艷的旗幟,現在卻在一寸寸的陷落。難怪,胡娜們回來了,大搖大擺的回來了。
也許,要不了多久,我們愛的國,就成了胡娜們的國。
2014.11.23 北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