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應做意識形態領域的“雄雞”
——為《遼寧日報》鼓與呼
劉丹
在中國,“意識形態”曾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熱詞。但這個曾經的“熱詞”,卻在某一段時間,因為某種原因被打入了冷宮。從此,政治人物不愿提及,平民百姓無暇顧及,主流媒體不敢提及。面對“意識形態”,大家緘口不語,諱莫如深。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不提“意識形態”,是彼此“相忍為國”的政治妥協。但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創造性的提出了“中國夢”,并旗幟鮮明的指出“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之后,作為黨的“喉舌”的主流媒體,為什么對新興媒體上,此起彼伏的各種噪音、雜音,充耳不聞?為什么對“意識形態”領域里,風起云涌的各種思潮,噤若寒蟬? 是在經濟浪潮的裹挾下,一味的向錢看,忘記了責任與擔當?還是在與新興媒體的競爭中,丟盔棄甲,拋棄了道義和理想?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主流媒體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表現,令人憤懣。
然而,2014年11月13日,《遼寧日報》上的一封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的公開信,卻讓人眼前一亮。在這封公開信中,《遼寧日報》直言不諱的指出,高校課堂上及高校老師在授課中存在一些“不客觀描述中國”、“呲必中國”、“消極眼光看問題”、“散布負面情緒”、“傳播負能量”的問題,并提醒教育界對這些問題要警覺和重視。 盡管,《遼寧日報》在這篇報道中,沒有將高校課堂上及高校老師在授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但仍有很多人認為,《遼寧日報》的這篇報道就是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動亮劍。盡管,《遼寧日報》的報道含蓄而又謹慎,但還是引發了“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新一輪的爭論。
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問題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不是銷聲匿跡了,而是愈演愈烈了。不同“意識形態”之間,不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而是劍拔弩張爭王侯。在這種背景下,主流媒體作為黨的“喉舌”,不能做畏首畏尾,逡巡不前的“縮頭烏龜”,而要做引吭高歌的“出頭鳥”;不能做人云亦云的“八哥”,而要做“雄雞一聲天下白”的“雄雞”!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應該為《遼寧日報》鼓與呼。因為,它的這篇報道打破了“意識形態”領域的沉悶。但是,止步于此是不夠的,僅靠《遼寧日報》一家媒體也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的主流媒體站出來,為公義發聲,為夢想發聲!我們要有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意氣風發的走在追尋“中國夢”的路上!
2014.11.20 北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