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北京峰會,開成了“國際政協會議”,中國的國家戰略、政策以及地區設想,幾乎全部都融入到了整個會議進程當中。最終,這次峰會,變成了中國夢引導亞太夢、亞洲夢的一次會議,變成了一次亞太秩序和亞洲秩序變革的會議。近代歷史上,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開始主導設計地區秩序,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標志性意義。對于這次會議,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在世界歷史上也將具有轉折意義。
從APEC北京峰會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確立了地區秩序主導者地位,真正成了世界上重要的一極。甚至,這種影響力已不再局限于地區,而是在不斷向整個世界蔓延。11月15日至16日,G20峰會將會在澳大利亞舉行。據報道,這次會議中國的提案占總議案的15%。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游戲規則最重要的重塑者之一。當然,這還不算中國另起爐灶的一些平臺,中國在過去兩三年還構建了上合組織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及應急基金、亞投行和絲路基金。
正是中國在過去兩年在世界秩序方面的重構力量,最終迫使白宮開始對中國進行戰略妥協。在這次APEC峰會后,在中南海舉行的第二次“習奧會”上,中美最終確認了這一點。這次會“習奧會”中國主導痕跡非常明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美國高官那里得到證實。據APEC美方高官王曉岷介紹,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將特地多待一天,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1月12日會面,此次“習奧會”將繼續以私人會談的形式進行,時間為一整天,議題由中方安排。而之前基辛格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說,他剛剛和奧巴馬見過面,相信奧巴馬這次是帶著“干活”和誠意訪華的。這兩個信號告訴我們,這次中美達成的戰略協議,是在中國的要求下,美國被動或者說是迫于壓力簽署的。當然,為找回面子,奧巴馬要中國7大常委都與其會面,5大常委吃飯陪坐。中國得了里子,向美國讓了經濟利益,給足了奧巴馬面子,各取所需了。
我們知道,第一次習奧會中美雙方達成了一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妥協。那次戰略妥協,更多的是表面的。因為,中美對“新型大國關系”的理解有巨大差異,甚至是大相徑庭。本質上說,中美之所以有“新型大國關系”的妥協與共識,根本原因有二:一是中美經濟利益捆綁得太深,直接對抗會導致兩國重大經濟損失;二是中美兩國對直接對抗,戰略上只會讓中美兩國彼此損失而無利可圖。這兩點共識,讓中美認識到,雙方只有桌面上的和諧,才能共同合作謀利。這正是中美雖然在戰略上有足夠大的分歧,但也有足夠大的共同利益的內在邏輯支撐。
因此,客觀上,第一次“習奧會”達成的“新型大國關系”雖然是一次戰略性妥協,但卻是浮于表面和缺乏實際內容的戰略妥協。若此后中美在博弈中美國占了優勢,這個新型大國關系的解釋權美國就會占主導;反之,美國就得向中國讓渡權力和戰略利益。
距第一次“習奧會”雖然只是一年多時間,中國所做的工作卻是卓有成效的。習近平主席不但提出了“一帶一路”涉及到整個亞洲甚至歐洲的戰略,還構建了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及應急基金、構建了亞投行和絲路基金,更重要的還將APEC變成了中國改變地區經濟游戲規則的平臺。
反觀美國,經濟上圍堵中國的TPP戰略毫無進展,最重要的盟友日本遲遲未能與美國簽署TPP協議;奧巴馬雖然在亞太地區頻繁訪問,也并未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效。與此同時,中東局勢又讓美國焦頭爛額,如今的美國在中東戰略與重返亞太戰略之間首鼠兩端。美國雖然成功挑起了歐俄的爭端,但也讓俄羅斯徹底倒向中國,中俄完全構成了全球戰略“小伙伴”的利益共同體關系。中美在全球戰略格局、經濟游戲規則方面取得的成績對比,明顯是中國處于主動攻勢,而美國則是被動防守。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再提出落實“新型大國關系”的實質內容,美國就不得不作出讓步,或者說不得不進行戰略妥協了。道理很簡單,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已劍拔弩張,大有出現重大沖突的潛在可能。一旦中日出現沖突,中國必然將日本作為中國第一島鏈的突破口。
若真如此發展,美國賭上的就是整個西太平洋甚至整個美國的霸權。現如今,美國在這方面客觀上并未做好準備。在經濟層面上,中國的這些戰略布局,個個釜底抽薪,如果美國再不做出實質性的讓步,美國能不能承受中俄雙方的戰略壓力就成了問題。作為大國,這是不得不考慮的核心問題。于是,就在第二次“習奧會”上,中美開始第一輪實質性的戰略妥協。
中美這次戰略妥協,本質上是一次世界秩序的重組構想和時間表。那么,中美之間妥協了什么呢?
中美之間戰略妥協了什么?
這次“習奧會”內涵豐富,內容很多,譬如比較吸引眼球的美國延長中國旅游簽證,美國從中國購買民用飛機等等。但這些都不是真正重要的內容,真正重要的戰略妥協實際上就兩點:一是軍事上的,中美簽署軍事行動通報機制、公海軍事安全行為準則;二是中美聯合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這兩點,前者是雙方軍事互信開始走向實質內容,這種通報是以兩個國家的信任作擔保的,非常嚴肅。美國若非想好,作為世界警察,是不會和中國達成這樣的機制的,這是政治和軍事互信上升到一定層次后,才可能有的結果。當然,這種政治互信根本原因不是中美真的那么互相信任,而是雙方實力的體現。是中國過去些年實力的增長,讓美國認識到中美必須有這種軍事互信和軍事透明,才能利益雙方的戰略決策。如果中國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美國是不會在乎中國感受的。因此,在這里應該感謝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和我們的軍工企業,是他們努力工作才有今天的成果。當然,這也是全中國人努力的結果,因為這一切都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體現。
兩點中的后者內涵則更豐富,因為在氣候變化達成協議,本質上是在未來重新構建新的世界經濟秩序上達成了協議。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經濟發展必有碳排放。未來,世界上誰掌控了對碳排放的規則制定權,誰就掌握了世界經濟游戲規則的主導權,誰就是世界經濟的主導者。
過去,美國一直對氣候大會比較排斥,不愿意接收任何減排指標,不愿意承認過去西方工業化碳排放的責任。在這方面,歐洲曾試圖通過對碳排放規則的制定,來獲得新的世界主導權,但歐美在這方面有根本性的戰略分歧。
但是,這一次,美國突然和中國達成了協議,這意味著兩國率先完成了氣候大會無法完成的談判工作。作為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和碳排放增量最多的國家,中美兩國一旦在氣候方面達成協議,那就成了世界的標桿。這種標桿作用,背后就是世界經濟游戲規則,就是各國的發展權。
過去,美國絕不承諾減排,更不會具體到減排數字,過去5年5次氣候談判大會未能取得成果,美國是最大阻力。如今,美國拋開西方,和中國達成了一致意見不說,哈直接承諾了減排指標。這說明,美國看中國比看全世界都重,認為只有中國配和美國談世界規則。否則,美國干嘛不在世界氣候大會上引領世界呢?
這次達成協議,美國的承諾是到2025年較2005年減排26%—28%,這刷新了美國之前承諾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17%的承諾;中國的承諾是,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并在2030年前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重的比重提升到20%。
美國的這些承諾,意味著美國必須率先減排,早于中國之前完成目標,否則中國就可以不按規則執行,這在戰略上意味著中國擁有更大的選擇權。另一方面,中國要到2030年停止發展二氧化碳排放,意味著中國在發展經濟方面也有了被美國制約的一個蓋子。
中美達成規則,成了世界標桿,相當于確立了中美兩國領導未來世界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在戰略上達成了這樣的妥協。這種妥協一旦成立,其它國家就只能以此為標桿來進行改革了。中美的這種互相承認,是彼此確認對方的地位,即美國代表北方經濟體,中國代表南方經濟體。如此,名義上的G2雖然仍不存在,但實際上的G2卻開始成型了。中國,永遠不會接受名義上的G2,但一定會爭取實質性的G2。
為什么是2025年和2030年?
之所以中美戰略妥協將減排目標定在了2025年到2030年,根本原因在于中美的綜合國力將會在2020年前后發生逆轉,中國配不配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到那時基本就見分曉了。如果到那時中國不但在經濟上超越美國,綜合國力上也超過美國不少,美國將會自動和中國完成很多權力的交接;相反,如果到那時中國情況不好,美國將會撕毀協議,然后展開對中國的徹底打壓。
所以,這個2025年和2030年,時間點的選擇和中國綜合國力發展有關。
當然,這種妥協,當前還是一個計劃,因為氣候問題所構成的世界新的經濟游戲規則還不可能替代現在的世界經濟游戲規則。如此,大國博弈是不可能因為這個協議停止的,中美的對抗、博弈更不會因為這一紙協議停止。而且,由于這一戰略妥協使得中美關系更具彈性,那么在某些領域中美對抗、爭奪看起來會反而更加激烈。但是,由這一協議開始,中美直接對抗、直接沖突的幾率大大降低了。
某種意義上說,這紙協議,既是中美戰略妥協的一個時間表,又是彼此的一個“忽悠”。美國拿這個時間表來穩住中國、牽制中國,然后繼續加力在其它方面尋求突破,譬如尋求俄羅斯對西方的屈服,打擊敘利亞等。對中國來說,有了這一協議,中國在未來對其它國家施加威嚴時會更加放得開,中國在實現自己戰略目的是會更少掣肘,因為這也是中國穩住美國的戰略工具。
中國未來怎么辦?
無疑,這張協議對中美關系和中國來說都很重要,中國可以把這張協議作為收服周邊國家、實現政治、經濟目的的工具,中國在做事時美國要給予更多諒解。否則,中國就可以在其他方面施加對美國更大的壓力。當然,對美國來說,也可以用這張協議來試圖換取中國在西太平洋對美國的壓力,這也應該是美國認可日本向中國示弱妥協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中國不能放棄和俄羅斯的深入合作,中國一定要繼續加大對俄羅斯的支持,如此俄羅斯才有力量不屈服于西方和美國,才會有力量形成于歐盟的平衡,才能在勾勒歐亞大陸整合中扮演重要的促進者角色。同時,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也必然能夠分散美國的注意力,使得美國在中東繼續受制,減輕美國在亞太對中國的戰略壓力。
但對中國來說,更重要的仍然是執行國家戰略。“一路一帶”戰略是中國展翅高飛的大國戰略,是中國成為世界一極的地緣基礎,中國必須和俄羅斯以及周邊國家一道,去發展這一戰略。同時,中國務必繼續和歐盟加強關系,這樣才是有利于中國大國戰略發展的方向。
同時,中國必須加快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譬如,只有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才能在未來的減排計劃中擁有更大的主動權。
基于此,我們可以判斷,未來10年中國發展最具爆炸性的產業就包括新能源和節能環保。其中,新能源包括核電、風電、新能源汽車,都將在股市有重大表現;至于節能環保,考慮到減排的這種計劃和承諾,也是如此。在股市上,長期找這些股票,會有大利可圖。
中國要避免“中美妥協”陷阱
中美的戰略妥協,特別是在世界未來經濟游戲規則方面的戰略妥協,客觀上給人的印象是一種G2格局。可以預見,未來美國很可能會和歐盟簽署同樣的協議,通過這樣的協議,美國盡量來分化中歐。一旦這種分化實現,那么歐俄關系崩了、中歐關系再惡化,則有利于美國的新冷戰格局也就有機會形成了。一旦新冷戰格局形成,中美達成的這份所謂重新制定世界經濟游戲規則的“權力支票”,也就要作廢了。
所以,美國的后續戰略很可是要和歐盟談氣候變化協議,同時和東盟等國談相關協議。如果這種格局形成,那么歐亞大陸就會形成中美、中歐甚至美東盟、美俄等一系列分化戰略,這和中國的大國戰略是相悖的,是會損害中國戰略布局和利益的。這,就是這次氣候大會的“戰略”陷阱部分。
如何避免這一陷阱的形成?中國應加快在氣候方面與歐盟、俄羅斯、東盟、拉美國家和非洲國家的溝通,盡量在美國和他們達成共識前,中國率先與他們達成更多共識。如果中國能比美國更早與這些國家達成共識,那么“中美妥協”陷阱自破,美國試圖利用這一陷阱的機會就不存在了。
未來,一旦這些美國可以鉆的空子都被破掉,那么中美在2025年到2030年進行世界經濟游戲規則的商談,就將變成歷史現實。當然,到那時,隨著時間推移中美實力此消彼長,到底中美到那時是什么狀態,其他國家和地區聯盟又是一個什么狀態,都是影響未來世界經濟游戲規則的因素。當前這一紙協議,既是一個框架方向和預期,也是一個彼此的“忽悠”,更是對世界的一個預期和“忽悠”。到底會向什么方向演繹,關鍵還在于后邊十來年的博弈輸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