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條有關中國“要在未來5年向印度投資1000億美元”的未經證實的消息,讓印度媒體陷入集體狂歡。
9月13日,印度主流媒體《印度時報》的一篇報道稱,中國駐印度孟買總領事劉友法提到,“保守估計,我可以說,在中國領導人下周到訪期間,我們將承諾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或日本承諾投資額的3倍,涵蓋設立若干產業園區、投資領域包括鐵路現代化、公路、港口、發電、輸配電、汽車、制造、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等”。
然而,這條消息披露后,被劉友法予以否定。他稱自己并未接受過印度媒體采訪,更沒有說中國投資印度1000億美元的事,這是印度媒體“拼湊出來的報道”。此外,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商務參贊王賀軍也表示,“印媒所稱‘5年1000億美元’,完全是沒有的事,中方并無這樣的承諾。”
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今年2月《印度時報》編撰中國將投資3000億美元的不實消息。該報在2月21日的報道中稱,一個中國工作組向印度政府提交了5年貿易和經濟合作計劃,提出為印度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期間總計一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專項投資提供30%的資金支持,數額達3000億美元之多。
這次該報又如出一轍,再一次編撰不實消息。明知中國投資1000億美元不可能,但為什么印度媒體還是要大肆炒作呢?這或許與印度人“空亦復空空更空”的思維方式有關。即不充分認識現實與想象、事實與空想之間的差別,也不在通過直覺得到的東西與通過推理了解的東西之間作嚴格區分。在某些印度人的世界觀里,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可以輕易轉換。
也就是說,印度人空想起來,簡直是沒有邊際,可以完全不受時空的限制。原來中國投資1000億美元是一個不實消息,估計不是印度就是日本官方有意私下放出的。這顯然是要把中國坑進去。原無此計劃,中方不提印度官方也未必想的到。結果《印度時報》把人們的胃口吊起來,后又告訴并無此事。
當然,這一插曲凸顯出印度迫切的發展愿望及對中國投資的渴望。不過,基于印度社會對中國還存在警戒心理,中國投入印度的港口、公路、鐵路等重要基建將引來印度國防、內政、對外安全等有關部門的關注。中國領導人訪問新德里時,估計會提出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包括基礎建設,但鑒于印度人的民族主義思想,對于中國參與印度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將會審慎對待。
如果我們進一步推論,就會發現,印度媒體在中國領導人訪印前夕放出此消息意在抬高自己,試圖在外交上獲取主動,表現出“中國有求于自己”的姿態,目的是向中國索要更多東西。這則不實消息的出臺再次證明,某些印度媒體習慣于夸大其詞、“放衛星”,對這些報道不可輕信。
或許印度炒作中國投資1000億美元另有所圖。莫迪本月初的日本行,得到日本投資350億美元的承諾,這使印度取得了和中國談條件的籌碼。在中國看來,印度與日本之間的合作是戰略性的,因此中方才會“突然之間開始大談對印度投注資金”。莫迪本月底還將訪問美國,積極“重返亞洲”的美國,屆時勢必也會有爭取印度的動作。
印度一廂情愿的想法是:日本對印度投資350億美元,中國不爽將投資額超過日本三倍,達到1000億美元,美國看到中國不爽,也要超過中國的投資額。也許印度人把這些國家都當做傻子送錢來了,但目前傻子就只有一個:日本。相信中國政府不會去干那些把錢扔水里的蠢事。
印度始終對中國經濟、軍事比他們強感到不爽。在印度所接壤的國家中,也只有中國對印度擁有經濟、軍事優勢。上面提到的《印度時報》在2011年元旦對“印度世紀”進行了大膽預測,時間被定格在2020年:屆時,印度經濟勢力、軍事力量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軍事發展最快的國家。
在印度的國家戰略中,把借助外力對付中國作為重要手段。習慣性地把中國當成現實的競爭對手——即“習慣性對手”。他們認為只要投美靠俄、攏歐拉日,就可以把自己帶進各方勢力的中心。印度顯然搞錯了競爭對象。由于印度過去10年來一直想象與中國進行勢均力敵的競爭,因而沒哪個主要經濟體比印度從中國崛起中獲益更少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