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校的老師,主要從事政治課程的教學。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和接觸高職生數量的增加,我產生了深深的憂慮,我為青年一代而擔憂,進而為祖國的未來而憂慮。因為青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對祖國、社會和人民同胞的態度、情感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但我看到的卻讓我無法樂觀。青年當中表現的過分的自我、自私、冷漠,他們的道德顛覆、價值扭曲,他們的無理想、無信仰,他們對父母、祖國的漠然的態度,都讓我深深的憂慮和不安。
在一次關于家庭“孝”的專題教學中,一個花掉家里支出總額2/3的學生不僅毫無愧疚之色,居然大言不慚地說:父母都希望我們在學校吃好喝好穿得好。聽到學生這樣的話,我既痛心,又為他們的父母感到悲哀。我們的孩子,如果對養育自己的父母都這般冷酷,還能指望他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人民大眾嗎?
在理想信念專題教學中,某學生的理想竟然是“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美女伴一生”。很多學生的理想就是掙大錢,很少有學生的理想與國家、社會有關,至多只是談到父母和家人。關于信念,幾乎沒有人信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沒有人信仰共產主義(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應該是指導思想呀)。有的人信仰宗教;多數人認為有個好工作,多掙錢就行了,要信仰有什么用。國家、民族、社會責任感較差,甚至很差。
在講解“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的時候,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十分欣賞西方的開放教育,對某些高校發放避孕套的事情極為贊賞,非常接受婚前性行為。為此我和學生進行了較為激烈的辯論。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們不斷表達出的種種錯誤的婚戀觀讓我驚訝,也讓我應接不暇,我不得不擱置教學任務進行論辯。雖然最后學生接受了我的觀點,辯論以我的勝利而結束,但我卻絲毫也快樂不起來。我并沒有因為使學生發生了或多或少的改變而心情輕松,相反卻愈發沉重。
改革開放的時代,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飛速發展,各種思想、觀念(特別是西方的思想觀念)在碰撞、激蕩,我們的青年有些盲然,而各種社會觀念(例如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導向)不斷地影響著我們青年。學生出現的問題絕不是哪一個學校的責任,而是社會問題在學生身上的折射。
教育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學時,我常感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心中的責任感也越來越強,壓力亦越發增大。作為一名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無法回避,不能繞開走,今投書貴刊,是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我們的青年,關注青年問題,也希望我們的青年在成長過程中,老師能真正承擔起育人的社會責任,而不僅僅關注他們的分數。也希望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能給他們以良好的社會影響和熏陶,讓我們的青年真正成為品行高尚、是非分明、社會責任感強的一代。但愿我的擔心是杞人憂天、管窺蠡測。
杜鵑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