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條美國新聞引人關注。
一條是《美國7歲狗狗當鎮長》。眾所周知,小狗不可能當鎮長,可見,該新聞帶有惡搞性質。事實正是如此,因為該地雖然號稱科莫蘭特鎮,其實僅有12位居民,與法律意義的鎮有天壤之別,所謂“鎮長選舉”不過是游戲而已。美國人似乎很喜歡這樣胡鬧,如科羅拉多州大衛鎮,今年4月曾有一條狗擊敗驢、貓、刺猬等競選對手,當選“鎮長”。其他地區也出現過“狗鎮長”,有的還連任16年。
美國頻現“狗鎮長”,說明民眾已看透美國選舉的本質,即“為資本家選擇忠實的走狗”,因無力反抗資本主義制度,只能通過“狗選舉”這種荒誕不羈的方式發泄不滿。事實上,美國近幾次大選的投票率都低于50%,最高一次僅有48%。
荒唐的是,“美狗”竟借此美化美國,說什么“只要社會按制度運行,狗都能當鎮長”,還有人說“這條狗至少不會貪污”。這實在是胡說八道,因為“狗鎮長”本身就是場鬧劇,借鬧劇說事,說明“美狗”為給主子貼金,已到了不擇手段的程度。而且即便真有此事,也只能說明鎮長一職形同虛設、不夠科學,不能證明美國制度的先進性。
當然,多數人都知道這是“美狗”在胡噴,未必會信以為真。可在某些媒體那里,狗狗身份卻由“鎮長”變成“市長”,地點由“科莫蘭特鎮”變成“科莫倫市”,出現了《狗狗在美國也能當市長》、《美國一城市選狗當市長》、《美國小城科莫倫選狗當市長》等眾多以訛傳訛的新聞,從而更容易誤導中國讀者。真不知是編輯們能力低下、難辨真假,還是佯裝不知、故意傳謠?我傾向于后者!
另一條新聞是《美國黑人男子被擊斃引發騷亂,警方出動裝甲車》。事件發生在密蘇里州弗格森鎮,該鎮有2.3萬人和53名警察,屬典型的小鎮,即便如此,也比“狗鎮長”治理的“科莫蘭特鎮”大多了。不過,該新聞之所以引起關注,不在于鎮規模比科莫蘭特鎮大,而在于該鎮發生的黑人騷亂及官方的處理方式。
首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警察槍殺1名黑人青年居然引發一場騷亂,說明此地官民極度對立,矛盾極其尖銳,也說明官方的危機處理機制已經失靈,否則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后果。
其次,200名黑人集會,規模不算大,民眾訴求也很簡單,如果官民能好好對話,矛盾不難化解。可惜,美國警察既沒耐心也不仁慈,因此,動用裝甲車、橡皮子彈、催淚彈對付集會民眾,再次展示了美國民主的“威力”。當然,有人會引用官方說法,說這是“騷亂”,但集會黑人卻堅稱“我們有權利和平集會”。可見,該鎮是否發生“騷亂”,完全取決于官方界定,而且即便不是騷亂,一旦警察強力鎮壓,也必然會演變成騷亂,因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再次,媒體采訪遭警察阻攔,戳穿了美國新聞自由的神話。其中,圣路易斯市某電視臺正好記錄了警察威脅記者的畫面,視頻顯示,媒體在警察身后不遠處拍攝騷亂鏡頭時,一名警官走近記者,威脅說:“XXX(粗口)離開這里!把(閃光)燈關了!不然你會挨槍子的。”
第四,“美狗”們對此大都避而不談,如果該事件發生在中國,他們早該狂吠不止了。當然,他們擅長轉移話題,如不去譴責美國地方政府踐踏人權,卻散布“有黑人的地方就有犯罪”“黑人不是好人”等謬論,把責任推給黑人,為美國地方政府洗地。
最后,在應對民眾訴求方面,國內某些政府似乎正跟美國“學壞”。如各地頻現武裝防暴車、防爆突擊車、防爆裝甲車等裝備,其技術含量正向美國“看齊”;頻繁使用暴力,其處理群體事件的方式正與美國“接軌”。因此,雖然各地都打著“增強維護社會治安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旗號,但受傷甚至被殺的卻以百姓居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