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熱愛人民、不熱愛共產黨、不見義勇為要從娃娃抓起!教育部公布的《新版中小學生守則》擬刪除“熱愛人民、熱愛共產黨、見義勇為”等內容,目前正在征詢意見中。真可謂改革又出新舉措,“壯士斷腕”的改革風刮進中小學校園!
一、解讀刪除“熱愛共產黨”
長期以來,網上那些反華反共的“帶路黨”一直鼓噪“愛國不等于愛黨”這歪理邪說,充當美國“和平演變”的打手。這次,“帶路黨”們又該為中國改革歡呼一次了,美國官方曾說,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美國的要求一致。這次,那些反華反共的“帶路黨”是否會說,中國的教育改革與“帶路黨”的要求一致?——愛國者為此該感到驕傲還是感到悲哀?
共產黨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政黨組織,凝聚著“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過去,“熱愛人民、熱愛共產黨”寫進中小學生守則,體現了共產黨“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為人民服務”的自信!現在,教育部修改中小學生守則要刪除“熱愛共產黨”,讓人不得不疑問:共產黨的自信哪去了?
過去的共產黨既然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既然是“為人民服務”,這樣的共產黨當然值得熱愛!過去的共產黨也有底氣、也有自信讓人民熱愛!為了民族解放、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過去的共產黨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不怕流血犧牲,為中國、為人民爭取利益,過去倡導“熱愛共產黨”,本身是倡導中小學生從小有“為祖國、為人民”的志向!而不是從小就狹隘的自私自利!
現在,教育改革,要刪除《中小學守則》中的“熱愛共產黨”內容。30多年來的中國改革派能否明確回答:經你們改革后,共產黨的自信哪去了?經你們改革后,共產黨沒變顏色吧?
二、解讀刪除“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見正義的事要勇于作為,“仁者必有勇”!見義勇為是一種“盛德”——“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禮記 聘義》教誨“天下無事則用之于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于戰勝,用之于戰勝則無敵,用之于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
《中小學生守則》刪除“見義勇為”內容,客觀上配合了30多年改革派倡導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亞當斯密的“理性人、自私人”主張、配合了外資控股的門戶網站常年充當“美國芝音(敏感詞)”的作用所渲染的“公交不讓座、撞人不送醫院、倒在路邊被人救后反而誣陷好人、自私自利”等輿論導向、配合了“國企私有化、教育醫療住宅由國家福利改革成盈利機構”等“私有化”路線!
三、解讀刪除“熱愛人民”
而“熱愛人民”,更是與中華文化相融相通的,體現出中華文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公義精神。中華文化中“為民”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自遠古時代,“保民”,“養民”,“利民”,“愛民”,“得民”,“庇民”,“安民”,“恤民”,“寬民”,“仁民”,“富民”,“順民心”,“視民如子”,“視民如傷”,直至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可看做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為民”文化的延續——
1、“親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2、“保民”——始于《尚書》。周公諄諄告誡康叔,要“用康保民”(《尚書·康誥》),“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保護、愛護人民,是王朝久遠的先提條件。春秋時人富辰,是用“保民”來解釋“仁”:“仁所以保民也。”(《國語·周語》)
3、“養民”——見于《左傳》。鄭文公把撫養民生視為天命:“命在養民。”(《左傳·文公十三年》)
4、“利民”——鄭文公提出:“茍利于民,孤之利也”,“民既利矣,君必與焉”(同上)。晉文公也是“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國語·晉語》)。墨子更把“利民”作為王天下的根本:“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墨子·節用》)
5、“愛民”——在墨子那里是其“兼愛”學說在政治上的表述。“吾聞明君于天下者,必先萬民之身,后為其身,然后可以為明君于天下。”(《墨子·兼愛》)就是說,君王“愛民”,應當先于愛自己。老子也有“愛民治國,能無知乎”之箴言(《老子·第十章》)。荀子更提出:“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荀子·王制》)要使國家太平,必須行“愛民”之政。
6、“得民”—— 孟子把“得民”作為“王道”之本:“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 。“朝夕勤志,恤民之羸,聞一善若驚,得一善若賞,有過必悛,有善必懼,是故得民以濟其志”(《國語·楚語》)。晉楚鄢陵之戰,因為“晉得其民”而大勝(《國語·周語》)。
7、“庇民”——通“保民”。楚國令尹(最高軍政長官)子文極清廉,家“無一日之積”。他以“庇民”為政綱:“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也,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死無日矣。”(《國語·楚語》)
8、“安民”——《史記》所載,古圣人皋陶氏就提出:為政“在知人,在安民”(《史記·夏本紀》)。荀子的“平政愛民”,也是指“平政安民”:“故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 (《荀子·議兵》)
9、“恤民”——指撫恤人民。《左傳》記載晉無忌“恤民為德”(《左傳·襄公七年》)。
10、“寬民”——鄭國賢卿子產:“惟有德者能寬民。”(《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子產執政二十三年,行“寬政”,不毀鄉校,傾聽“國人”“民聲”,采取一系列“為民”政策,政績卓然,使鄭國很快強盛。
11、“仁民”和“澤民”——都見于《孟子》。孟子不僅揭示出“王道”和“霸道”的區別在于是否“得民”、“得民心”,還從“仁政”出發,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孟子贊揚舜禹“施澤于民”(《孟子·萬章》),規勸齊宣王“膏澤下于民”(《孟子·離婁》)。君王只有“澤民”,才能“得民”而成就“王道”。
12、“富民”(或“裕民”)——是荀子“為民”說的一種具體化。荀子不僅說:“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荀子·王制》),還專門寫有一篇《富國》論,其中有:“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節用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了,國也富,“上下俱富”,禮義昌隆。管子也是主張:“治國大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國》)荀子明確反對“上好利”,認為“上好利則國貧”(《荀子·富國》), “上下交爭利,國危矣”(《孟子·梁惠王》)。
13、“順民心”之說,見于《管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14、周文王“視民如傷”,春秋鄭國的然明主張“視民如子”。
15、康熙“共四海之(民)利為利,一天下之(民)心為心。體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亂。”
16、中國共產黨自毛主席時代倡導的“為人民服務”,《中小學守則》里的“熱愛人民”內容!
改革的措施真可謂全面開花,人民群眾關注“轉基因、國企私有化、資源賤賣、金融自由化、土地流轉、醫療住宅教育養老產業化”等,是因為這些改革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旦走上邪路,危害馬上立竿見影,所以人民群眾對這些關注的多一些、批評的多一些。殊不知,其它一些改革也正在默默推進,像是文化改革、教育改革等,這些改革一旦走上邪路其危害可能不會馬上凸顯,可能不會立竿見影,需要若干年甚至幾十年后,危害才能顯現,然而,其危害更是巨大,因為文化改革、教育改革一旦走上邪路后,將對子孫后代、中華民族的文化延續產生危害!改革后,若抽掉中華文化精神,未來中華的子孫后代將淪為喪失文化底蘊的行尸走肉、淪為只會崇洋媚外的黃皮白心的“香蕉人”!
教育部擬訂的《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可謂改革又出新舉措,“壯士斷腕”的改革風刮進中小學校園!
2014年8月4日 隨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