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連續報道(三)
農業部科教司發起,由袁隆平領銜“超級稻”放衛星節節攀升,要實現畝產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甚至1 500公斤的衛星指標。
2011年9月16日,在湖南省隆回縣舉行的超級稻測產驗收儀式上,農業部驗收專家組宣布,袁隆平領銜育成的“超級稻”Y兩優2號,平均畝產926.6公斤。袁隆平在聚光燈下再一次高調宣布,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積(100畝)畝產的最高紀錄誕生了。愿自己有生之年要讓超級稻畝產超過1 000公斤。農業部獎勵袁隆平100萬元,媒體評價他是“感動中國人物”,稱他為全國糧食十連增做出貢獻。
但僅僅在一周后的9月24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領銜研究團隊,在云南省永勝縣示范的百畝水稻宜優673平均畝產1 005.85公斤。袁隆平超級稻創高產時間在前,謝華安創紀錄后來居上? 兩次驗收同樣由農業部組織和宣布,但后者卻被媒體模糊報道,也沒有獲得類似前者的資金和殊榮。為啥呢?你懂的!
袁隆平對《科技日報》記者表述:“超級稻”分別于2000年、2005年和2011年實現了百畝連片單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前三期目標。“第一期超級稻示范田畝產為700公斤,推廣后達到550公斤;第二期超級示范田畝產800公斤,推廣后達到600公斤;第三期超級稻示范田畝產900公斤,推廣后達到650公斤;第四期超級稻的目標實現后,若大面積推廣,按8折計算,預計畝產可達到700公斤。”(注意,一般商家老板銷售產品都習慣會說“打折”。)
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大生》記者采訪袁隆平:“有人說,你的雜交水稻已經突破畝產700公斤和800公斤,但實際產量只有400公斤、500公斤?”袁先生回答:“我所說的畝產700公斤和800公斤,或者說將來的1 500公斤,都是理論上的產量,是示范田的產量。實際畝產并沒有那么高,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是有差別的,理論只能接近,但不能達到。”
業內人乍一聽甚感錯愕,很快便“心知肚明”了。
2013年4月,袁隆平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稱,我國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攻關,原定用5到8年培育出畝產1 000公斤以上的超級稻品種,現在要提速了。他已經培育出株高2米的超高稈水稻品種,計劃在90歲時實現超級稻畝產1 000公斤。業界人士都認為完全有可能,因為有人鳴鑼,有人搭橋,有人為放衛星歡呼。而且袁先生是用幾分地測定的理論產量放大成百畝或千畝連片的產量,在他90華誕時放一個(超級稻第四期目標)超級稻畝產1 000公斤的“衛星”,理所當然地增光添彩。
在北京召開的世界種子大會上,老袁頭再次把“超級稻”放衛星指標提高到畝產1 500公斤!這是給老外聽的。
現實的故事比瞎編的小說還要精彩。科技界虛夸浮躁已經到了這個份上,“超級稻”認定和“放衛星”是既定方針容不得半點質疑或反駁了,因為袁隆平已經從“人”演繹到“神”了。再這樣繼續搞下去,“超級稻”繼續大躍進放衛星,奇跡還會出現。權力和金錢不僅給官員創造了尋租機會,也會給騙子提供了施展獲利的機會。要不了幾年,農業部科教司還會讓袁先生繼續放出千畝、萬畝甚至百萬畝水稻超噸糧的世界衛星,甚至還會造輿論玩噱頭努力把那頂諾貝爾桂冠給他戴上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