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系即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及國家與國家組織之間的關系。其內容豐富,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其形式主要有合作、競爭與沖突。國際關系主要是由國家利益所決定,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是國際合作的基礎,利益的相悖則是引起沖突的根源。
目前中日之間關系錯綜復雜,既有市場上相互依賴所產生的密切聯系,更有在美國重返亞太的大背景下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傾向所形成的巨大挑戰。日本的現代軍國主義是源于日本社會自始至終未得到徹底清算的歷史、基于本國經濟在美國壓迫下帶來的社會焦慮感、加劇于美國在自身困頓的情況下試圖借助于盟國的力量圍困中國的需要而推動的對日本的松綁甚至進行核武化。為提振士氣、人心,日本軍國主義極力推動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紛爭四處惹火,但在俄羅斯、韓國那里遭到了嚴重的挫折,于是它唯一的能量釋放口就選定為中國釣魚島,試圖通過不斷炒作釣魚島議題打擊中國,如果中國政府行動無力,則會削弱政府在民眾中的威望、侵蝕中國的內部團結,并不斷坐實自己在釣魚島的存在,大占中國的便宜。如果中國政府強硬以對,它又要誘使中國認為自己上了美國的當,是在與一個次級對手對耗,使美國坐收漁翁之利。這樣在日本人的算計中,認為就把中國置于兩難境地,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但這只是他們的計算而已。中國看問題講究的是大視野、大縱深。
縱向來看——首先我們看看日本是個怎樣性質的國家,歷史上日本本土除了美國黑船事件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美國的兩枚原子彈的打擊外,從未受過外來攻擊,它不存在對外來侵略的記憶和恐懼。它所恐懼的是國土狹窄、資源貧乏及地質災難多發等自然因素,它把這咱對自然因素的恐懼轉化為自己對外侵略的大陸政策以謀求本國的安全,從而成為世界政治生態中典型的狼;伴隨著二戰后經濟軍事實力的積累,它的攻擊能力相當可怕;無數肉搏戰中積累的經驗使它敢于以小搏大,不斷謀求實利富于冒險精神;就其國民心理而言,在對外戰爭中戰前他們可能有不同意見,這種不同主要表現為對戰爭節奏與時機的爭論而不是戰與不戰的問題,并且一旦戰爭決議形成,則會上下一心,一致對外。其次今天日本社會對戰爭的態度如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日本經濟長期持續低迷,導致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加上美國對它的借重利用放縱,它在國民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看看石原慎太郞的長期屹立不倒,野田佳彥的民主黨內閣對它的妥協與向它靠攏,背后的決定因素是什么?日本的民意。如果大選之年,反戰求和是日本民意主流,挑釁鄰國意味著選票的大量流失,則野田內閣斷不敢四周點火,并把中國選為突破點。日本有沒有一戰的需要?有沒有能力與勇氣一戰?兩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軍國主義的復活是直接推動力量、民意支持是現實基礎。它能打一場怎樣的戰爭?它想打一場以釣魚島為關鍵、以壓迫臺灣為重點的中小規模的戰爭,以策應美國的戰略東移行動、重樹日本在亞太的強勢形象,打壓中國的戰略空間與內部穩定。
橫向來看,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的步伐正在逐步、小心推進,掣肘因素卻不容小覷——中東伊朗、敘利亞,中亞,歐洲甚至南美都不讓它省心。它對中國處在不斷的試探之中,力圖找它的底線。于是一個笑話就出現了:一方面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說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沒有立場,另一方面又說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原規定只適用于日本國土)。挑事者的姿態一覽無遺,對中國的試探再現一斑。美國沒有決心與勇氣與中國直接放對,面對中國不斷爆出的核能力,美國把自己置于進可攻退可守的優越位置。
中國的大局是什么?發展壯大自己無疑是最需要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實現發展?敵人不可能給我們留出安靜的、足夠的時空來實現這一目標,相反它要調動一切因素來給中國找麻煩,干擾我們的發展進程。中國的最大敵人是誰?美國,這不是中國的選擇,但中國必須接受。美國這個為保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各種手段來打擊、瓦解實力與它最接近也會對它的霸主地位產生威脅的國家,前蘇聯、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天美國要對付的第一對手就是中國,這不會因為中國的避戰而有改變,在美國看來今天的中國具備了這樣的地位和實力。中國避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現在美國會直接攻擊中國嗎?當然不會。就終極手段來說中國是核大國,擁有夠用的讓對手難以承受的核自衛反擊能力。就戰爭的持續能力而言,今日中國的人口、面積、工業基礎、軍工能力、民族精神都是美國所不敢妄動的現實障礙。美國的最佳算盤就是在自己兵不血刃的前提下把中國搞濫整垮:第一步對利用中國周邊的小國、弱國、敵國對中國的欺辱打擊中國政府的國內威望,煽動民怨。第二步如果中國政府不能有效應對第一步,則會進一步挑動西藏、新疆甚至更多地方的內亂。
中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面臨著宿命般的挑戰,被迫作出今天的槍口對外(對應美國的第一步)與明天的槍口對內(對應美國的第二步)的選擇。面對美國不敢與中國直接戰略決戰卻實行的麻雀戰戰術,中國的較佳對應是選擇外線作戰,單說向東方向以日本為突破口,這樣是不是迎合了日本一戰的需要中了美國的詭計?這要看中國的出擊力度。中國不能打一場日本節奏的中小規模的戰爭,要打就打一場中等以上規模、超出日本承受能力的戰爭,打碎日本的設定的如意算盤。如果沒有美國的全力參與而中國卻集中大量力量堅決應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冒險行動必然遭受挫折。日本可以作美國的馬前卒、探路石因為這里有它自己的私利與小算盤在內,但它絕不會甘做美國的炮灰。一旦它看到美國退居幕后但中國對自己全力以對,日本必然會在付出一定代價后作出收縮。日本的國家決策及民意才會出現反戰壓倒主戰的情況。表現在釣魚島上就是面對日本的瘋狂挑釁,中國現在必須讓海巡、海監、漁政常規性地實現無禁忌的巡航,并隨時登島,現在可以與日本共同存在于釣魚島附近,此舉的信號就是日本的每次挑釁行動必須付出加倍的代價,如果僅是回復到原來的狀態,則是對日本軍國主義挑釁的最大鼓勵,中日下來的戰爭絕對難以避免。如果日本要把爭端進一步升級,則我軍應第一時間出現在釣魚島附近,實現我國的軍事存在,徹底驅逐日本在釣魚島的存在,強力收復它。我出手越果斷、力量投入越大,越容易打消日本軍國主義的冒險沖動,從而避免兩國間的最大規模的戰爭,不是我們害怕,而是對它還不值得,我們要把勁省下來留給我們的最大敵人——美國。釣魚島問題的解決將為南海問題的解決創造條件。
中日沖突之中美國會不會全力支持日本,這與美國的與中國同歸于盡的決心密切相連。這一戰對中國而言是生死戰沒有退路。憑常規力量中國不是日美兩國之敵,并且在美國出全力的情況下,日本會拼盡全力扼殺中國的崛起,這是它的現實的心腹大患。如是戰爭只能演變為相互毀滅的核戰,中國要毀掉日本、摧毀美國的主要力量,自己也得準備付出西安以東的國土。如此則日本毀滅,美國成為二流、三流國家,中國的大仇得報但崛起過程中斷。得利的是俄羅斯與歐盟。設若這一結果沒有發生,則中日單獨沖突之后,美國會繼續鼓吹中國威脅論,但是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威脅是二碼事,周邊國家看到的是一個敢做敢為的中國,處兩大之間唯有小心伺奉,決不敢再犯傻充當出頭的椽子,畢竟它在地理上是搬不動家的,并且一定有一批被壓迫的國家站在中國一邊,因為他們已經被美國的霸權政策逼到墻角里去了。中西方經濟的較量會繼續,經濟制裁、賴賬會相伴而來,在中國忍受高失業的同時美國也必然忍受高物價、低質量,完全替代中國的優質廉價生產者還沒有產生。西方的經濟制裁將摧生中國的國內消費依賴型經濟模式的加快形成,期間的動蕩中國人民能夠挺得住。中國有句話叫“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自主品牌、核心技術、創新成為自強過程中所必需的。
今天我們不要再說人家怎樣做是不對的,而應該通過實際行動讓他們為自己的錯誤行動付出加倍的代價。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中日關系已經產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們在此問題的大局就是應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挑釁最大限度地以最小代價維護國家根本利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