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人間最美好的詞匯、最高尚的境界、最具魅力的召喚都包攬無余,似乎無可挑剔。只是如何落到實處,如何成為社會必須遵循的行動準則和精神追求,如何轉化為人們的實際行動,看來并非易事。因為,數不清的社會現實、諸多的社會矛盾,均與此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如何使那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者們心悅誠服地踐行這24個字,就成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回避的大問題。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話說,那就是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斗爭;盡管斗爭并非都是你死我活的斗爭,還有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而實現的轉變思想觀念的善意的斗爭。但無論如何,一說到“斗爭”,就必然與24中的“和諧”、“友善”南轅北轍了。因為思想觀念的轉變,必然涉及到個人利益的得失和對個人利益的理解。那些拼力追求低成本、高利潤;成本越低越好,對消費者的利益,甚至對消費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于不顧者,如何能把“平等”、“公正”拱手送給為他們創造剩余價值的廣大勞動者呢?說直白一點,為他們發財致富而賣死拼活者們能從富豪的手里得到廉價的“平等”和“公正”嗎?不少的富豪在國內花天酒地、“包二奶”不滿足,還要把他們在國內剝削所得去國外買豪宅,轉巨資至境外,甚至以拿“綠卡”為榮,以拿“綠卡”為幸,如此這般,如何使國家“富強”呢?這些人帶著滿腦袋瓜子的私字進入政協、人大,廣大的勞動者如何能真正地享受到“民主”呢?
當今,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是不爭的事實,是眾所周知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2014年5月1日《參考消息》轉發的《德新社北京4月29日電》,以《報告稱中國貧富差距超過美國》為題,報道了西方媒體所掌握的數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55,美國則為0.45。”“經濟學家通常認為,0.4是基尼系數的警戒線,超過這一水平便預示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中國的官員曾表示,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6。”“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社會學家謝宇說:‘中國如今是全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尤其是與生活水平同它相當或比它更高的國家相比。’”
即使西方研究人員的說法不確,但我們自己的官員不是也承認我們的基尼系數為0.46嗎,這數字仍然高于美國的0.45。看來我國的貧富差距已經發展到懸殊的程度是確定無疑的了。
這就提出了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如此政治、經濟的大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才能實現呢?
近日讀報,有一不大不小的新聞使我震驚:《駐美干部擅自參加美國公司面試》(見2014年5月6日《北京晚報》要聞版)。內云,“國家質檢總局國際合作司原巡視員趙寶慶駐美工作期間,未向主管部門和領導請示報告,擅自參加美國某公司的面試,后其回國并提出提前退休申請,在拿到退休通知次日即與該公司簽訂了正式工作合同。趙寶慶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并從該公司離職。”使我震驚有二,一、如此不大不小的黨員干部,竟然墮落至如此精神境界,舍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委任的工作不干,卻投奔美國公司!二、對此等黨員干部,既已喪失了共產黨員的信仰和政治追求,不開除黨籍,只“嚴重警告”了事!這不禁使我聯想到,我們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何對于一個并非初級干部的共產黨員顯得如此地蒼白無力!此位黨員干部具有怎樣的“價值觀”呢?!為何作此聯想?因為趙寶慶的人生選擇肯定是受“價值觀”趨動的。那么趨動價值觀的又該是什么呢?自然是人們的思想動機了,也就近年來所流行的“信仰”了。《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因此,趨動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當然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仰了。而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與黨的最終目標“接軌”呢?這不能不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極待解決的問題。
2014,5,7,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