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多數網站都轉載了《人民日報》發表的《看病難具有普遍性,國外看病也不易》。初看標題,以為文章在為國內糟糕的醫療服務辯解,可讀完后,反倒讓人對國內醫療服務更加不滿,因為文章列舉的4個國家,政府對醫療的投入都很大,因此,我懷疑該文是“正話反說”,借西方國家批評中國現行的醫療體系,引導民眾繳納更多的醫療保險。
一、英國:醫保財政負擔重,羊毛出在羊身上
“醫保財政負擔重”,從側面說明英國政府對醫療的投入很高,英國民眾享受的醫療服務想必不錯。作者對此倒也沒有隱瞞:“英國醫療系統初期全部免費,現在部分收費”。
讀完這段話我很震驚,因為我以前只知道朝鮮、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搞全民免費醫療,沒想到英國也搞,而英國推行的卻是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關于作者列舉的英國在實施全民醫保過程中出現的“開支龐大、醫院瀆職、誤診誤藥、醫生欺詐、效率低下”等問題,我不以為然,因為這些問題在所難免;關于“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說法,我更覺荒唐,我們中國人交稅并不少,但我們何時享受過英國式的醫療服務?
二、美國:公立醫院保基本,沒有醫保看病貴
美國的公立醫院能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雖然文章說:“接受的大多數是沒有保險的窮人,私立醫院為大多數美國人提供基本和高端醫療服務”,但我還是為這樣的設計喝彩,因為古今中外,富豪都是少數,窮人都占多數,窮人有保障了,社會也就穩定了。
更讓人眼紅的是,“美國大多數人是通過就業時雇主購買醫療保險;65歲以上退休人員可享受全額醫療保險;貧困人群、孕婦等可享受醫療補助;退伍軍人可享受特別的老兵醫療。美國規定,所有醫院不得以支付能力為理由拒絕病人的急診需求”、“有醫保的人去醫院通常是先檢查,后付款,只用提供保險卡類型和社會安全號碼。沒醫保的人通常會去公立醫院,如果你有老人證、低收入證或者殘疾人證,公立醫院的許多醫療服務都是免費的”
讀到這,我都不知道這是在批評美國,還是在表揚美國?
三、加拿大:公費醫療是不錯,就是排隊時間長
加拿大同樣能享受免費醫療服務,該文說“加拿大有著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加拿大公民、長期居民以及有工作簽證的外來務工人員都享受加拿大政府提供的免費醫療服務”,“安省衛生廳向本省居民免費發放醫療保險卡,人們憑卡就醫,無須自己繳付診療費。如果不住院,藥品費自掏腰包或者由企業補充醫療保險支付。如果住院,醫藥費、住院費和伙食費均由政府支付”。
讀完這段話,我對加拿大人也很羨慕,雖然“許多手術治療排隊時間過長”,雖然“公費醫療現已成為加拿大聯邦和省政府財政難以承受之重,如何求解尚在探討之中”,但普通的加拿大民眾畢竟正在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不像國內經常出現“病不起”的情況。
四、新加坡:普通病在社區看,設備條件都從簡
新加坡的特點是社區醫院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且病人能享受就醫補貼。該文說:“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社區醫院,新加坡80%以上人口居住的政府組屋,都有社區醫院和診所”、“一般小病如傷風感冒我們都不去大醫院,85%的普通病都會去組屋樓下診所,那里有全科醫生。大醫院主要是負責重病、急癥和手術。社區的政府診所有政府補貼,門診費用小孩只付6.85新元(1新元約合4.97元人民幣), 大人12.9新元”。
從中看出,該文列舉的4個國家,盡管有許多問題,但醫療服務都搞的不錯,其共同點是政府對醫療的投入很高,不同點是有的靠社區醫院解決基本醫療服務,有的靠公立醫院解決基本醫療服務,有的是全部免費,有的是部分免費,還有的是國家直接補貼。因此,了解完4國的醫療現狀,估計許多人對國內現狀相當不滿,《人民日報》這篇文章在客觀上會起到火上澆油的效果。
不過,上述4國全是發達國家,鑒于其財力物力遠超我們,他們的經驗未必可學,因此,文章更應介紹一些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國情相似的國家的醫療保障情況。天天盯著發達國家,忽略具體國情,除了培養幾個洋奴外,只會讓我們學些華而不實的經驗,對國家的發展未必有多大益處。(2014-4-1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