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三年前不少學者將“阿拉伯之春”視作是新一波“民主化”的開始,那么三年后“民主”在諸多地區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突尼斯、利比亞到烏克蘭,再到泰國,整個民主制度都被不同地區的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撕的七零八落。而臺灣學生“攻占行政院”,又把整個民主亂局引入了新的方向。
從阿拉伯世界到臺灣,學生往往是民主運動和社會運動的主力軍。一個集體的熱血豪情,容易被轉化為政治力量。不過激情終究不能成為常態,平復下來的社會心態往往難以擺脫曾有的激情。
此次臺灣大學生“鬧事兒”,當然離不開臺灣這些年整個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不過引爆亂局的最大因素卻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協定簡稱《服貿協定》,是在2013年6月由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與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在上海簽署。
其實《服貿協定》本身是一種大陸對臺灣的經濟扶持政策,這項協議顯然是大陸對臺灣的輸血和讓利,其目的自然是以經濟促政治,以經濟融合促政治統一,以經濟發展支持國民黨,從而達到長期穩定兩岸關系的功效。事實上也是如此:大陸開放給臺灣的產業項目均高于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的開放程度,而且大陸開放的領域高達80項,臺灣對大陸開放的則只有64項。更何況臺灣雖然制造業不敵大陸,但服務業卻優勢明顯。
對于臺灣來說“得利巨大”的協定為何成為臺灣大學生口誅筆伐的對象,其實是有著一定的原因的。從2013年6月兩岸就簽訂了《服貿協議》之后,因為和大陸簽署的這項協議并沒有因為簽了之后必須修正臺灣的法律,依據兩岸人民關系條例,這樣的協議跟本不必送立法院審議,只要行政院核定可以了,頂多送到立法院備查。
按說這樣的程序走起來非常簡單,但很快臺灣政壇的內斗就讓《服貿協定》變成了各派政治力量博弈的戰場。對于該協議民進黨強烈抗議,而“立法院長”王金平則在此時“朝野協商”下妥協,同意必須舉辦公聽會、必須逐條審查,不得包裹表決。王金平給出的此番解釋,確實是十分自然的,畢竟他如此表態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王金平在這個關鍵時刻,攜著自己的權力來報去年和馬英九的“私仇”,卻讓局勢不斷惡化。
這里要插一下王金平同馬英九之間的“私仇”。馬英九與王金平心結由來已久,從爭奪2005國民黨主席之后,兩人心結就浮上臺面。在國民黨執政之后,兩人更經常在法案及“立法院”運作意見相左,去年的“關說”事件,更是讓馬英九與王金平之間近乎“攤牌”。雖然在國民黨和政界大佬的奔走之下,兩人表示“不計前嫌”,但近來包括核四、服貿、年金等法案遲遲無法進展,使得兩人關系更形惡化。
雖然只占立法院少數,但是民進黨根本無意通過此法案,能拖就拖。2014年春節過后,馬英九要求《服貿協定》必須在3月之前通過。進入三月之后,“死命令”下的國民黨和“拖延戰術”的民進黨開始在立法院博弈,傳統的“全武行”再度上演。3月17日下午,混亂中國民黨立委委員強行通過了《服貿協定》,這直接引發了第二天“3·18”學生占領“立法院”事件,臺灣亂局也由此開幕。
關鍵時刻,王金平又故意給馬英九“穿小鞋”。針對學生霸占“立法院”議場事件,馬英九日前邀約“行政”、“立法”兩院“院長”,希望召開協調會議,尋求恢復正常運作,維持議場秩序的解決方案;但王金平先是欣然同意,屆時卻以“不符憲政規定”為由,拒絕出席。這一動作固然顯示王金平無意為馬英九背書,卻也使他必須擔負打開僵局的責任。
其實臺灣大學生“鬧事兒”,主要是懼怕《服貿協定》所帶來的大陸和臺灣關系緊密。學生代表們提出的三點要求,第一、“立法院長”王金平嚴正處理,宣布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直接送交“立法院會”存查的“國民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集委員張慶忠,否定其正當性。第二、“總統”馬英九將服貿退回中國大陸,中止與大陸的任何經貿協議。第三、“立法院”在本會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未來兩岸的任何協議要公開讓民眾檢視。并且恫言,如果在期限前得不到王金平和馬英九的回應,將采取進一步行動擴大抗爭。從此來看,基本上都是要求遏制臺灣與大陸關系發展,不希望看到臺灣與大陸關系趨近。在這種情況下,“本土人”與“外來人”的老矛盾又被激起,并被政治力量挖掘和利用。
在這個關鍵事件點,各路政治勢力在《服貿協定》上互相博弈,其實是為了即將到來的大選“造勢”。今年11月,臺灣將舉行包括縣市長在內的“七合一”地方選舉。“七合一”選舉含金量最高的是六個都會城市的爭霸戰,在臺北、新北、臺中、高雄、臺南、桃園六都之中,任何一都的選情皆牽動藍營國民黨和綠營民進黨在整場選舉中的勝負。此次選舉是2016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執政的國民黨視之為保衛政權之戰,在野的民進黨則把它看成能否重新當政的風向標。
目前,國民黨在六都中掌握了四都的政權,民進黨只占兩席。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希望繼續通過經濟牌來提振自己的政治影響力,而民進黨則必然反對任何可能帶來經濟改觀的協議,所以注入“本省人”和“外來人”的元素來攪局以收漁利。關鍵時刻,臺灣政壇的“總統府”和“不倒翁”“立法院長”王金平關系緊張,致使政府和各個政治勢力相互拆臺,也讓整個臺灣政局更加動蕩,《服貿協定》也成了臺灣政治博弈的“替罪羊”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