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200名激進大學生為反對服貿協定“攻占”立法院
臺灣反服貿抗議近日引起島內外關注。雖說此次事件表面上是一些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學生占據“立法院”抗議,但是民進黨幾個大佬齊齊到場,大規模動員力挺,等于助長抗爭行動,并拉長學生攻占立法機構的戰線,繼續“拖住”兩岸服貿協議,讓協議出不了“立法院”大門。
到目前為止,民進黨“杯葛”服貿協議的態度沒有絲毫松動。2014“七合一”選舉黨內初選已開打,綠營人士自然也是摩拳擦掌待價而沽。學生們把民眾關注焦點成功吸引到了“立法院”和服貿身上,民進黨自然求之不得。刻意拖延審查服貿協議,說穿了是為年底“七合一”選舉制造議題。
訴諸所謂“民意”,是臺灣部分人反對服貿協議最好的武器。對于一部充斥法律術語、羅列著大量開放部門的協議,島內民眾不可能短時間完全理解,卻容易被有些政黨和媒體操弄與誤導。這并非基于真正的法理爭議,而是民進黨挾持民意的結果,目的不外是撈取政治利益。
一方面,民進黨以“民意”自居,以被誤導的所謂“主流民意”干擾阻撓兩岸服貿協議的審查進程。另一方面,民進黨以“拖”待變,通過服貿協議延遲生效來打擊國民黨。馬英九曾表示可以跟蘇貞昌就協議利弊進行公開辯論,蘇拒絕應戰。寧愿頂著“怯戰”的帽子也要隱忍,是因為綠營明白,講道理未必占理,但通過服貿協議延遲生效可以有效打擊對手選情。屆時協議的紅利將難以惠及國民黨的“七合一”選情,還將給國民黨貼上“政見破產”的負面標簽,這就是民進黨打的如意算盤。
幾天前公布的民調稱,島內民眾最反感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態度,可現在民進黨又用同樣的方式解決問題,提不出新辦法,實在是“沒長進”。問題是,如果濫用被誤導的民意來謀一黨之私利,民意成了“遮羞布”和“擋箭牌”,這并非一個理性政黨的應有作為。
政黨人物或學生領袖,為圖個人私利,而將事關臺灣民眾福祉的服貿協議當成“選戰動員工具”來操弄,自然讓人搖頭不已。這兩年臺灣的學運風潮又有起來的趨勢,學生與在野黨的關系也比較近,有些人是被熱血驅使,另一些人則帶有“今日練練兵,他日登政壇”的目的。動聽的口號與訴求,不過是要大家幫他們抬轎罷了。
馬英九18日晚撂下重話,稱服貿協議影響臺灣參與國際經貿整合以及國際社會對臺灣的信賴,呼吁綠營不要當臺灣的罪人。19日馬英九又重申,要在本會期結束前通過服貿協議。看來,選舉當前,藍綠基于民意的對決難以避免。至于服貿會不會闖關成功,現在各方還在看民調的反應。民進黨雖然叫嚷著服貿協議“沖擊島內民眾生計”,害怕島內業界利益被大陸“整碗捧去”云云,但如果全臺民眾對于學生抗議的行為很反感,相信民進黨也會調整策略。
(王大可,海外網專欄作者)
臺灣“占領立法院”中的藝人們:又見張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