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15東網時評
陽光華夏:長沙再爆砍殺案 漢維沖突何時休
湖南長沙街頭發生砍殺路人的惡性事件,雖然當局定性為維族商販爭吵引發的沖突,但由于行兇者是維族,而被殺者大多是漢人,事件格外引人關注。
昆明暴力恐怖襲擊事件后,漢族人與維族人的民族關系再次被放大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兩個民族間的關系正經受著巨大考驗。今次長沙街頭的砍殺事件亦將引發漢人對維人的痛恨與防備,在內地網絡,不少網民聲討維人。如果漢維兩族沖突加劇,將是北京最大的夢魘。
昆明恐襲之后,當局迅速定性是一小部分疆獨恐怖分子所為,高調提倡維漢民族和諧,但民間對維人的心防在加劇。不少在東部沿海出差的維族人士遭到漢人異樣的眼光,一些維人被人為隔離,甚至遭遇住宿難、吃飯難的困境,他們的四周充滿了警惕而敵視的目光,讓這些維人感到強烈的不安全感。
當年韶關爆發維漢沖突,廣東當局善后不力,事件傳到新疆之后,烏魯木齊爆發七五事件,維人砍死二百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漢族人,之后發生的漢人自發性報復性襲擊奪走了幾十名維吾爾族人的生命。事實上,近年來有關維人引發的沖突與兇殺,不斷沖擊兩族百姓的神經,即使普通人亦受到波及。
對癥下藥 消除心結
以往漢人對維人的印象是,香甜可口的哈密瓜、色彩斑斕的清真寺,以及能歌善舞的異域情調,如今卻大打折扣,維人無論男女老少,不是被視為恐怖分子,就是強買強賣的強盜或者小偷。同樣,在維人眼中,漢人自高自大,搶了維人的飯碗,導致維人的貧窮。
如果說疆獨恐怖分子制造的慘案,受傷的是一小部分人,那么兩族人內心相互痛恨與仇視,受害的卻是雙方絕大部分的民眾,而且這種心理影響很難消除,不時會成為民族沖突的因子。前蘇聯時代民族問題嚴重,很多少數民族對大俄羅斯主義深懷不滿,當時機成熟之后,這些不滿便轉變成獨立的誘因。
疆獨分子在維人中畢竟是少數,面對中央政府強大的實力,疆獨恐怖勢力僅憑他們的力量要想贏得所謂的圣戰,概率幾乎為零,但如果成功挑起維漢兩族沖突,吸引維族人對疆獨恐怖勢力的理解與支持,他們的勝算就有可能提高。
中國正面臨美國九一一事件后同樣的困境,當時美國人視阿拉伯人都是兇手,伊斯蘭文明更成為邪惡的代名詞,社會排阿拉伯人情緒濃厚,令美國深陷一場無法戰勝的文明沖突。盡管奧巴馬向伊斯蘭世界示好,但雙方心結至今未解。中國若不能從中吸取教訓,任由維漢沖突的因子四處蔓延,恐怕新疆問題今后更加棘手,大規模的流血事件也難以避免。心病還得心藥醫,關鍵是當局能否找到對癥的藥方。
神州觀察:神州官場多博士 濫竽充數假斯文
中國號稱山寨大國,連官場上的碩士、博士頭銜也大都是偽劣假冒。曾因處理沙士疫情不力而下臺的前北京市市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孟學農難得講真話,直指不少貪官都是博士,不學無術,濫竽充數,「圖虛名,招實禍」,捅破了官場「假斯文、真貪腐」的窗戶紙,引來輿論一片叫好。
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學術頭銜大躍進,共培養了五十多萬名博士,博士授予數量多年前已經超越美國,升至世界第一。然而諷刺的是,中國博士數量全球稱冠,但至今未能培養出一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反而培養出一大批博士貪官。過去一年內,全國因涉貪被查處的副廳(局)級以上官員超過六十人,當中具博士學歷的至少有十二人,約占五分之一,其中名氣最大、級別最高的三人均為副部級高官,包括前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前南京市市長季建業,以及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數十萬博士中,相當一部分是在職公務員,不少身居要職。其中真才實學者極為罕有,大多是濫竽充數,官方調查發現,各級官員中九成以上參加過研究生班等「學位速取」教育培訓。所謂「學位速取」,其實是學術腐敗的一種形式,讓官員在極短的時間內「鍍金」,獲得相關學位或專業資格。
官位學位 利益交換
封建社會是學而優則仕,現在則是仕而優則學,為了滿足官員的「虛榮心」,內地高校紛紛變身學位「批發商」,向官員出售碩士袍、博士帽,而高官「學生」則為高校爭取資源,并為老師帶來個人好處,雙方進行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其實,日理萬機的高官「學生」根本不必去上課,論文都是秘書或其他槍手代勞,論文答辯則走形式、開后門,唾手可得。
以季建業為例,他從昆山區委書記到揚州市委書記,再到南京市長,職位三連跳,學歷也從本科升到研究生,再到博士,原來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資格,完全是弄虛作假的結果,其中他研究農民權益問題的博士論文,被指大段大段抄襲卻未標明出處。而前重慶市公安局局長王立軍更擁有多個碩士、博士學位,甚至還擔任大學教授和博士導師,但被踢爆不懂英語,上網也是初哥,實在匪夷所思。
碩士鄉長、博士縣長、博士后書記,內地官場充斥「好學之人」、「飽學之士」,可惜工作能力及道德水平并未因學歷提高而進步,反而每況愈下。說穿了,他們讀研、讀博無非為了更快的升官,官做大了才有更大的權力,貪腐才更容易,說他們是貪腐博士、性學博士,一點也不夸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