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屬于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的烏克蘭,一直是西方和俄羅斯爭奪的重要國家。
這次,美國和西方策動和操縱了烏克蘭動亂最后導致政變,原通過合法程序產生的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落荒而逃。
面對新的烏克蘭當局可能會采取的行動,俄羅斯以保護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族民眾的安全為由派軍隊進入了克里米亞(到1955年為止,克里米亞半島是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的一部份,在紀念二戰勝利的時候它被轉交給烏克蘭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后,克里米亞半島成為烏克蘭的一部份。許多半島居民對此不滿。島上還駐有俄羅斯海軍的黑海艦隊,當時情況相當緊張,有爆發戰爭的可能。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在選舉中失利后,情況開始減緩。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半島宣布獨立,后來決定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俄羅斯租借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部份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2014年烏克蘭政局動蕩不安,二月初俄羅斯回應自治共和國總統阿克瑟諾夫的求援,俄羅斯聯邦軍派遣部隊進駐克里米亞。
俄羅斯這樣做是否合適可以討論,但是人們更加關注的重點是,在此后面會發生什么。
由于俄羅斯軍隊突然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進行,并實際控制了克里米亞地區。面對隨時可能升級的俄烏沖突,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指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領土,是為了阻礙烏克蘭通向自由,并警告俄方,向烏宣戰等同向美英宣戰,美國與英國將會一同抗俄援烏。
那么,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或者在美國、歐盟國家同俄羅斯之間,會爆發戰爭嗎?這成為了引人注目的一個問題。
戰爭會不會發生,首先取決于美國,如果美國不打,哪個歐洲國家也不會出這個頭。那么,美國會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與軍事實力位居世界第二的俄羅斯動武嗎?
我們不妨從美國曾經參與的國際性戰爭和武裝沖突的歷史中尋找答案。
在“一戰”中,美國是最后才參戰的。
以同盟國德、奧、土、保四國為一方和以英、法、俄、意四協約國為另外一方的“一戰”是于1914年7月28日爆發的。到了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于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只向德國而不是其他同盟國宣戰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德國的海軍的無限制潛艇戰術對美國軍艦造成威脅)。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斗得兩敗俱傷的情況下參戰的美國撿了個大便宜,不但美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禍,而且還發了戰爭財,美國和英國的世界上的地位從此調了個。
在“二戰”中,美國也是最后才參戰的。
1939年8月,納粹德國和蘇聯秘密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一個星期后,德國入侵波蘭。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58個師近150萬人,2800輛坦克,2000多架飛機,分3路向波蘭發起突然襲擊。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而美國是到了在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8日,羅斯福在國會發表講話 要求國會同意 美國處于戰爭狀態,美國才開始介入二戰的。
二戰一開始,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希望保持中立。為了牽制當時的社會主義蘇聯,跟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相似,美國也對法西斯德國持類似態度。但隨著法西斯勢力的擴大,美國認定德國是最危險的對手,才于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當希特勒在西線得手后,1941年3月,美國國會才通過《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對“對于美國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家提供各種援助,然后,與英國軍方制定“先歐后亞”的聯合作戰方針。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還向日本出口軍火和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1940年7月,日本決定南進后,于9月23日派軍隊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9月26日,美國此宣布對日本實行鋼鐵禁運,這對缺乏資源的日本打擊極端大,于是,日本為了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于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宣布對日本進入戰爭狀態。從此美國才正式參與“二戰”。盡管在“二戰”中美國發揮的作用最重要,但是其一開始坐山觀虎斗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綏靖主義也是客觀存在的事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都是在各方打得元氣大傷的情況下才最后參戰,而且戰爭都沒有發生在美國本土,同時,美國還在戰爭中發了軍火財。
再看看“二戰”后,美國在地區戰爭和沖突中的情況。
朝鮮戰爭。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糾集16個國家成立所謂“聯合國軍”侵略朝鮮,最后在中朝兩國人民的共同打擊下,歷史上第一次在美國沒有獲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中簽字。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蘇聯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引起蘇、美兩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尖銳沖突。古巴獨立后,1961年4月發生吉隆灘事件。蘇聯以“保衛古巴”為名,從1962年7月下半月開始,把進攻性導彈秘密運進古巴,以加強對美國的威懾力量。
10月22日,美國總統J.F.肯尼迪發表電視演說,宣布武裝封鎖古巴,要求蘇聯從古巴撤出進攻性武器,并威脅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戰爭一觸即發之勢。23日肯尼迪又簽發禁止進攻性武器運往古巴的公告,宣布從24日起,將攔截并強行檢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艦船。同時,美國在古巴周圍集中了大批武裝力量,駐西歐和遠東的美軍也都處于高度戒備狀態。美國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洲國家組織中的盟國軍隊也進入戒備狀態。與此同時,蘇聯、古巴和華沙條約國家也進行了相應準備。蘇聯外交官否認在古巴有蘇聯導彈,并對肯尼迪講話表示“震驚”。10月23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表示要按蘇、古協議繼續用武器援助古巴,堅決拒絕美國攔截,對美國的威脅將進行最強烈的回擊。但24日,蘇聯駛往古巴的船只卻開始返航。事后據透露,其實連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也差不多扛不住了,只不過蘇聯的赫魯嘵夫首先沉不住氣而已。
越南戰爭。美國的一名歷史學家稱,解密文件顯示,美國情報官員曾就一起有爭議的襲擊事件偽造文件,從而使得美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越南的戰爭行動不斷升級。1964年的所謂“東京灣事件”發生后,美國軍隊開始對越南實施“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從此陷入了一場持續9年的戰爭。最后,在美國人民的強烈的反戰浪潮中,于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協定簽定,戰爭結束,美國付出了損失固定翼飛機近2600架,軍費開支2000多億美元,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的代價,。
入侵格林納達。1983年10月,美國為維護其在加勒比地區的霸權地位,對格林納達發動武裝入侵。戰爭起因是格林納達發生了軍事政變,美國以應加勒比國家“緊急要求”和“護僑”為由,出動“快速部署部隊”,采用突然襲擊手段,使用了衛星、精確制導武器和現代化的后勤保障裝備等。而格林納達高技術裝備幾乎為零,美軍以很小的代價速戰速決,8天內達到戰略目的。
入侵巴拿馬。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國政府以“保護美國僑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借口,出動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2.6萬名精銳部隊,趁著夜色對巴拿馬實施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的突然襲擊,作戰行動在48小時內完成,巴拿馬國防軍甚至還沒有來得及組織有效的抵抗。1990年1月3日,巴軍政府首腦諾列加走出梵蒂岡駐巴使館向美軍投降。“正義事業”行動于1月12日結束。
波黑戰爭。為削弱波黑塞族的軍事實力,迫使其接受美國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北約以保衛薩拉熱窩等聯合國“安全區”為由,動用以美國??哲姙橹鞯谋奔s部隊,于1994年8月30日及9月20日連續兩周出動大批飛機對波黑塞族軍事目標及部分民用設施進行猛烈轟炸。摧毀塞族56個重要目標。塞族60%—70%的防空設施和作戰指揮設施被摧毀或陷入癱瘓狀態,近30%—40%的彈藥庫被炸毀,2%—5%的重武器遭到破壞。塞族最后被迫接受了北約提出的停止轟炸的條件,從薩拉熱窩周圍撤走了300件重武器,北約僅一架飛機被擊落。
南聯盟戰爭。1999年3月24日—6月9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為了謀求歐亞大陸,特別是巴爾干地區的戰略控制權,悍然對主權國家南聯盟發動代號為“聯盟力量”的大規模戰略空襲。這是北約自成立50周年以來第一次對防區外、對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戰爭,也實現了其由一個地域性軍事組織向全球性軍事組織的過渡。“聯盟力量”行動是一次高技術空襲作戰,對南境內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民用目標實施了打擊。美國和北約在戰爭中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包括國際上禁用的集束炸彈、貧鈾彈和石墨炸彈等。
阿富汗戰爭。“9·11”事件是美國有史以來遭到最大規模、損失最為慘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美國迅速把矛頭對準中亞的阿富汗,發起了代號為“持久自由”的軍事打擊行動。美對阿軍事打擊于2001年10月7日開始。美及其盟國在阿周邊部署了近8萬人的兵力,其中美軍約5萬余人,先后動用了5個航母編隊、4個兩棲戒備大隊,以及500多架戰機。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美軍出動作戰飛機5000架次以上,投射炸彈導彈1.2萬多枚,其中60%以上是精確制導彈藥。通過軍事打擊行動,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基本上摧毀了“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網絡。阿富汗戰爭是美國以“反恐怖”名義發動的一場戰爭,是一場以空中精確打擊為主要打擊樣式、實力對比懸殊的非對稱戰爭。它揭開了美國新世紀“反恐”系列戰爭的序幕。
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在未經聯合國授權下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后,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并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據中國國務院發表的《200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戰爭在2003年爆發至今已有至少66萬伊拉克平民因戰火而喪生。
利比亞戰爭。 聯合國安理會2011年3月17日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并要求有關國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
安理會當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亞局勢舉行閉門磋商,于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30分左右就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顯示,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一個決議案在獲得9票贊成,且沒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即可獲得通過。
決議說,為了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義救援為目的和負責撤離外國僑民的飛機外,禁止所有飛機在利比亞領空飛行。決議指出,為保護利比亞平民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并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隊占領利比亞。
以法國為首的北約軍隊,發起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對利比亞的戰爭。
美國總統奧巴馬21日致信國會領導人稱,美軍正對利比亞采取的軍事行動在定性、持續時間和規模上均有“限度”。并希望北約主導軍事制裁利比亞。
在這次戰爭中,美國只是參與對利比亞的導彈襲擊。
通過上述的戰爭歷史的回顧,在二戰以后,美國發動的戰爭(包括沒有成為事實的古巴事件)有如下特點:
對于那些相對比較弱小的國家,美國直接出兵搞定,如格拉納達和巴拿馬。而越南是個例外,由于有中國和前蘇聯的支持,越南同美國干了9年,美國最后在付出沉重代價以后撤軍。
對于有大國背景的國家,美國拉一堆國家陪著,最起碼軍費大家分攤,比如朝鮮戰爭。
對于一些實力比較弱的國家,美國也盡量拉北約的成員國一起干,比如波黑戰爭和南聯盟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在伊拉克戰爭中,由于沒有聯合國的授權,起碼也拉上英國。
對實力旗鼓相當的大國,美國在準備戰爭之前非常謹慎,比如古巴導彈危機。還有在敘利亞,美國口口聲聲要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當俄羅斯派11艘軍艦高調介入,并且提出敘利亞交出化武的情況下,美國就很快就坡下驢。
對于能夠美國自己不出面,由盟國能夠搞定并且達到目的的,美國就不直接參與,比如利比亞戰爭。
加上在“一戰”和“二戰”中,不到兩大軍事集團打到兩敗俱傷的情況下不參與,最后才出來坐收漁利,就形成了美國參加國際間戰爭的上述的特點。
而現在,假如美國介入,那么它面對的是軍事實力世界第二的俄羅斯,雖然俄羅斯的經濟軍事實力已非當年的蘇聯可比,但是實力和余威還在,而且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旦戰爭打響,與俄羅斯只是隔一道白令海峽的美洲大陸上的美國很難確保自己的本土不受俄羅斯的打擊,即使是關乎美國自己的核心利益的事情,美國本土遭受戰火也是美國人不能接受的。此其一。
美國和俄羅斯發生戰爭,即使美國勝出,美國也不能不考慮“漁翁得利”的情況。兩大軍事強國戰爭,肯定兩敗俱傷,到時候原來的伙伴們說不定會出來吃掉它這頭受傷的老虎,重圓當年的帝國夢。美國一直來就是這么干的,因此它不能不防范別人也如此對待它。此其二。
戰爭師出無名。雖然美國常常標榜自己為了價值觀而戰,也得到我們國內的公知精英們的鸚鵡學舌,但是如果不是為了直接的利益或者報仇等并且具有必勝的把握的話,它是不會冒險的。尤其是在近年來美國經濟不景氣大量壓縮軍費開支的情況下。美國國內的大多數民眾是不會支持這種結果難以預料并且會給美國本土帶來災難的戰爭的。此其三。
美國從來沒有為一個并不關乎其核心利益的國家而發動戰爭的先例。英國當年的“馬島戰爭”也是在有領土爭端和騎虎難下的情況下不得不與阿根廷開戰的。除非烏克蘭的前總理季莫申科真的有令奧巴馬和卡梅倫“沖冠一怒為紅顏”的魅力,否則,這是不可能發生的。此其四。
奧巴馬當年是以反戰的姿態出現才贏得總統選舉的,當選以后還獲得一個“和平獎”,所以他在戰爭問題上的確沒有其前任小布什那么積極好斗,這一點從美國在利比亞戰爭中的表現和敘利亞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的表現就看得比較清楚。無論是為了維護奧巴馬自己的形象還是為了權衡美國的得失,美國不能不謹慎行事。此其五。
戰爭是流血的外交,外交是不流血的戰爭。如果能夠用其它手段達到或者接近同樣的目的,戰爭肯定是最后的選擇,尤其是與旗鼓相當的國家的戰爭。此其六。
假如美國和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退一步,頂多只是回到原來的起點,并沒有損失,以美國和西方的實力,他們會相信自己還有機會,不會貿然發動戰爭,這一點美國和西方在俄羅斯的車臣問題上和格魯吉亞的南奧賽梯問題上就表現得比較清楚。此其七。
從“一戰”到“二戰”中美國的前半段的表現看,不到萬不得已或者已經出現好的機會的情況下,美國是不會輕易對一個像俄羅斯這樣的大國開戰的。此其八。
由于美國的一直來的在戰爭中充當“漁翁”、穩賺不賠、風險和負擔分攤,本土安全等特點,包括本人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美國和俄羅斯打不起來。既然打不起來,又咽不下這口氣,更要顧及臉面,怎么辦呢?采取非軍事的經濟、外交手段肯定是首選。
一是孤立俄羅斯,就像當年對付中國一樣。這一招對強人沒有用。
二是進行所謂經濟制裁。但是會殺敵1000,自損800。
三是在國際輿論上向俄羅斯施加壓力,迫使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后退,但是好像作用不大,因為美國和西方自己以前就常常這么干,所以理不直氣不壯,況且俄羅斯在安理會中還擁有否決權。
四是假如一切手段都不起作用,既不愿意與俄羅斯發生正面軍事沖突,又不能讓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沖突中吃虧,那么最可能發生的是壓烏克蘭擴大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自主權。
這么一來,很可能發生的就是親西方的烏克蘭西部和親俄羅斯的烏克蘭東部發生分裂,烏克蘭的一部分地區獨立或者加入俄羅斯。不管以后會不會形成新的冷戰,而美國和西方在烏克蘭操縱的這一場折騰到頭來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