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2014年春節晚會上,一組歌頌紅軍的《萬泉河水》、《紅色娘子軍》練兵舞和歌頌抗美援朝將士的《英雄贊歌》,震撼了千千萬萬的觀眾。那優美雄壯的旋律,富有激情的歌詞,讓人不禁在歌舞中回望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追求民主自由、民族解放和堅定地捍衛世界和平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精神,成為2014春晚的一大靚點。
《英雄組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這在晚會后各大網站的民意調查中可見一斑。這些天,在央視、人民、鳳凰、搜狐、騰訊等幾大網站的民意調查中,《英雄組歌》均高居榜首。截至2月11日,人民網歌舞《英雄組歌》 18955票居第一,占總投票數41.16%;央視2014春晚調查“我最喜愛的歌舞類節目”調查中獲得票數已突破2500萬大關躍居第一;騰訊網2014央視馬年春晚最喜愛節目調查得票第一;搜狐網發起的春晚節日評選中《英雄組歌》得票778萬多張排名第一;鳳凰網2014央視馬年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投票中給《英雄組歌》投“好”票的有5363多萬張,同樣高居榜首。
觀眾為什么如此喜愛《英雄組歌》?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它絕不僅僅是對一個節目的簡單評價,而是深刻反應了當今中國社會的民心民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對金錢物欲的畸形追求,加劇著貧富差距和社會兩極分化;在意識形態領域,一些“精英”對革命傳統的顛覆和妖魔化,導致一些人信仰缺失和價值觀的混亂。許多人無論貧富都在感嘆發問:怎么生活越來越沒有意思?而《英雄組歌》雪中送炭,正是這樣一組提振精神和信仰的精神食糧。它的走紅和受捧毫不奇怪。人們聽膩了那些荒唐頹廢的靡靡之音,聽煩了那些自說自話的無病呻吟,人們需要文化給他們點亮“理想的燈火”。
而現實社會中,理想的燈火在哪里?是東莞的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感官刺激嗎?是老人倒地無人敢扶的冷漠嗎?是“狼牙山五壯士欺壓百姓”的顛倒黑白嗎?是“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的那個新中國嗎?是"裸官"和新土豪們攜情婦二奶和跑路“移民”嗎?這些,老百姓顯然無法贊同,并恨之入骨。而且,這些“精英”們崇尚的玩意兒,只能加劇對普通老百姓的精神折磨,只能加劇他們“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的貧困潦倒。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老百姓的愛恨全滲透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大眾是用喜歡“紅歌”的表達,發出了他們對社會公俗良序和公平正義的呼喚。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有的人對《英雄組歌》的恨,也是客觀存在的。有的人憎恨紅色娘子軍,但十分青睞“黃色娘子軍”。君不見?當中央媒體揭露東莞色情業,中央開始滌蕩賣淫嫖娼和黃賭毒的時候,他們坐不住了,高喊著“東莞挺住”、“東莞不哭”.....公開為違法犯罪猖獗的“性都”助威,與共和國法律叫板。更有一個叫張建偉的人,在《檢察日報》上發文,痛批馮小剛推出《英雄組歌》是有“文革情愫”,他恨《英雄組歌》恨得幾乎歇斯底里。
我們在這里且不說張建偉的無知。《紅色娘子軍》反映的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故事,而且是在早于“文革”的50年代末創作的現代舞劇。這與“文革”扯得上嗎?也許是張建偉先生富于聯想,這個戲是不是由江青指導的?這不是太無恥了嗎?退一步講,即使是江青指導過的戲,即使是真的在“文革”期間創作的,又有什么不可以唱?只要人民喜歡,只要有藝術價值,只要傳播社會正能量,人們有理由不予拒絕。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現代京劇,至今在民間流傳,生生不息,已經說明了人們的態度。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有了英雄不知道珍惜,甚至去詆毀英雄的民族更加可悲。奉勸張慶偉們不要侮辱民眾的智商,更不要用“文革情愫”的大帽子嚇唬人。在對待《英雄組歌》的態度上,正應了那句俗話: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英雄贊歌》截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