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私人信件,因何變成公開信
——評溫總理給人大代表吳康民的回信
當今中國真是無奇不有,既有老毛病也出新花樣,公私不分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倒很難說這一點究竟是痼疾還是新恙,最新的事例,是國務院原總理溫家寶給全國人大代表吳康民的私信公開了。
網上可以搜到這封信的原文(如果轉載無誤的話)。細細研讀,感到這的確是一封私人信函,所談所論,完全是兩個人之間在款通心曲。按照常理,對這樣的信件,收受者有妥善保護之道義,而無對外招搖之權力,更何況這是國家領導人的賜予,可謂青眼有加、榮寵非常,理當做藏之內室之珍、傳諸后人之寶,今收信者卻反其道而行之,據此招搖,訴諸報端,似唯恐他人不知。難道就怕有以此標榜、抬高身價之物議嗎?
當然,私人信件也不是就絕對不可以見諸世面。如同家譜、日記一樣,重要人物的私人信函在過了一定時期之后,也可以拿來當歷史佐證或者研究材料,作用相當珍貴。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現在卻是把這封剛剛收到不久的信件拿出來做媒體炒作了。這樣干,溫總理本人同意嗎?或者站在傍觀者的角度,我們越權地問一聲,如果沒經過溫總理本同意首肯,這樣的一封私人信函可以公開、能夠公開嗎?
但是,現在這封信不但公開了,而且已經萬眾矚目、世人皆知,不但高雅之堂上品評如潮,而且草野之陋室間也在街談巷議,如此一來,這還能稱作是一封私人信件了嗎?這簡直已經演繹成為一封致全國人民乃至致全世界人民的公開信了,所以,現在必須對這封信刮目相看,否則就不能理解其重大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影響。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轉變呢?
對此,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但綜觀網上熱議,聚焦之處不過兩點,一曰“反擊”,是在“反擊極左勢力的污蔑”,“反擊封建勢力的阻擾”云云;二曰“力挺”,圍繞這封信,有關溫總理的家世源流介紹甚祥,且有相當官方背景,力挺之意昭彰。總之,政治蘊意濃濃也。筆者以為,這樣一來,形容這封私信為全民公開信也已經不足達意,進一步說,這更應該看做是一篇非凡的政治宣言,事實上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奪目的政治浪花。這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現如今中國的政治斗爭是多么復雜激烈,又是怎樣的異彩紛呈。
的確,當代中國的政治大海上波興浪涌,各類新穎的浪花如文革道歉,如抗戰老兵,如民國憲政等,點綴其間,可謂“前浪推后浪”,一浪疊一浪,使人目眩神馳、心旌搖曳,而其中這一升華私人信件使之成為政治宣言的創意則令人嘆為觀止,拋開這一政治宣言的深遠意義不講,僅僅就其創新意義而言,也無疑給當代中國的政治版圖涂抹了一道靚麗的新色彩,僅此一點,就必須給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私信畢竟還是私信,版權歸屬是明確無誤的,所以,這里面到底還是存有些許疑慮,筆者所擔心的是,把私人信件投放到政治的汪洋之中,它的原主人能不受干擾,清凈安詳地在已經歸隱的林泉中精進般若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