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他研究的雜交水稻已經是國內外尤其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重大科技成果。不過,前段時間,因為他支持轉基因技術,將這位老科學家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1月10日,袁隆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仍重申:“轉基因技術不能一概而論,轉基因技術所屬的分子發展技術,將成為未來農業技術的發展方向。”他表示,他將身體力行支持轉基因技術的發展,自己也愿意試吃轉基因作物。
袁隆平一向謹言慎行,對轉基因技術,即不贊同,也不反對,被業界稱為轉基因技術的“中間派”。但由于他支持轉基因技術,贏得“贊成派”的喝彩聲。
在轉基因“贊成派”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動物營養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宏福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看來,轉基因玉米和大豆這些產品在美國,加拿大還有阿根廷,巴西,都是人直接食用,直接食用都沒發現有什么不良的反映,那么它經過動物食用,動物之下的產品對人有什么不良作用,根本是無稽之談。
雖然“贊成派”對轉基因技術說得頭頭是道,但他們現在卻沒拿出權威的數據證明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基因就沒改變。事實上,在全球生態系統中,轉基因生物是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外來物種,它可能破壞整個生態的平衡。
國際上類似的案例并不少見:2001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轉基因玉米混進美國大豆事件”,2006年還曾出現“轉基因大馬哈魚逃逸事件”。目前,墨西哥禁止種植轉基因玉米;歐盟暫緩進口轉基因食品;英國的許多大超市禁止使用轉基因生物作為原料生產食品。
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敢于或愿意把轉基因糧食商業化。特別是有13億人的中國,更應該嚴格管理和審慎地對待,如果轉基因糧食,一旦大量進口的負面危害成為現實,將悔之晚矣。
不久前,在國內某網站進行的調查中,100%的消費者都選擇了“對轉基因安全性將信將疑”這一選項。消費者之所以會如此迷茫,是因為這場曠日持久的轉基因技術安全激辯自始至終未能厘清“推進轉基因研究”與“推廣轉基因食品”的界限。一些科學家對轉基因研究的“篤定”支持,與公眾對轉基因技術安全“不確定”的恐懼交織在一起。
目前,中國的糧食越來越不夠吃了,其自給自足的神話早已被打破,糧食的對外依賴度達到5至8%左右。盡管如此,中國的糧食進口仍應以自然生產的產品為主,而不是大量進口轉基因產品。而從國外進口到中國的轉基因糧食,質檢部門發現一起就要處理一起,該退回的應堅決退回。
據新華社報道,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已退運60.1萬噸進口轉基因玉米及其產品。基于2013年12月19日中國質檢部門曾發表聲明,稱中國已退運54.5萬噸美國玉米。新華社的最新報道意味著,在那之后,中國又退運了更多美國玉米。
質檢部門對這些轉基因玉米做退貨處理,是對國家和公眾的高度負責。事實上,中國大批量退回美國的轉基因玉米并不是偶然。包括玉米、大豆等在內,中國轉基因食品的最大來源國是美國。美國向中國大量輸出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玉米,恰恰撞在了中國的槍口上。隨著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對食品安全的越來越重視,走出這一步有一定的必然性。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在國內爭論不休的情況下,袁隆平對轉基因技術的支持,讓我們大惑不解。正是由于他態度的轉變,似乎為轉基因技術“贊成派”增添了砝碼。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已經是國內外尤其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重大科技成果,因此,他沒必要去挺轉基因技術,避免有人借他的嘴,為“贊成派”找到難得的借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