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晚,慈善家陳光標在深圳出席“2013國際華媒大獎”現場,獲得“杰出華人”稱號。他在獲獎感言中稱“近段時間,我將要去美國做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去洽談收購《紐約時報》”。陳光標再次語出驚人,臺下嘉賓及媒體一片愕然。當時,陳光標在席間對“收購《紐約時報》”一事并未細說,只稱“正在洽談”。
陳光標參股或是收購《紐約時報》,肯定是一條重磅新聞。因為在20年前,即使中國人要收購一份美國小報,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收購消息公布后,連新華網、人民網這樣的官網,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轉發。
12月31日就收購《紐約時報》一事,陳光標接受了媒體采訪。他向記者表示,此事已有人與對方進行了洽談,在一星期前開始接觸。他還說,他和香港一位富豪欲共同出資,主要以對《紐約時報》參股或是收購的方式進行交易。香港富豪意向出資5至6億美元,陳光標自己出資2至3億美元。
陳光標和《紐約時報》此前也有一番淵源。2012年8月,陳光標花費約3萬美元在《紐約時報》刊發半版廣告,宣示釣魚島是中國領土;2013年8月5日,陳光標之子陳環境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再次宣示釣魚島主權;8月11日,陳光標再次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半版廣告,呼吁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要參拜靖國神社。
然而,陳光標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與他收購這份報紙是兩回事。只是讓大家感到新奇的是,《紐約時報》在全世界發行,是美國高級報紙/嚴肅刊物的代表,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而現在,陳光標居然想收購這份即不是中文,又不是以講中國事情為主的報紙。
由于事關重大,收購消息一經披露,就在坊間引起極大的爭議。
對陳光標行為持肯定態度的人認為,國際話語權長期掌握在西方人手里,他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收購國外媒體讓其發出中國人的聲音,還真不錯。比起那些悶聲大發不義之財,卻不想對國家、對社會作出回報的人相比,他的行為還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他為中國人長了志氣。
不過,大多數人對陳光標收購并不看好,認為他是在“放衛星”,炒作自己和自己的企業。在他們看來,這些年,陳光標正是靠不斷地炒作才得以生存。什么收購《紐約時報》,即便有一丁真實成分,也不過是入股送錢,沒發言權那種。一旦上手,他就會轉頭在國內虛張聲勢。
關鍵是,陳光標能否得到《紐約時報》現在還很難說。即使收購成功了,能否正常經營?這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因為如果沒有成熟的新聞理念和可行的運作模式,他是不可能得到《紐約時報》的。即使僥幸得到,也無力扭虧為盈。所以有人就調侃,按陳光標的經營企業的模式運作這張報紙,下場肯定會很慘。
但這種結論也許下得早了一點,一個人老是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中國要想真正擴大國際話語權、提升國際輿論影響力,就必須有中國人勇敢地走入水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在目標國家中擁有自己的媒體,巧妙地從中國立場解讀世界,才能真正掌握國際輿論博弈的真諦。
正如此,陳光標收購《紐約時報》并非空穴來風。而且,《紐約時報》的市值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多。目前,紐約時報公司擁有9.18億美元,但同時它還負有6.94億美元的債務,還不包括將近1.5億美元的撫恤金。以《紐約時報》現有的身價,陳光標聯手香港富豪共同出資,是有可能拿下來的。
實際上,陳光標看中的是《紐約時報》作為紙媒影響力很大的作用。用他的的話來說,希望能有幸參股或收購,能讓更多世界和平的聲音有說話的平臺。
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大家更為關注的是此次收購能否順利完成。雖然雙方有所接觸,但下一步還需要紐約時報公司高管們的認可。根據2010年6月博瑞傳媒與南方報業兩家中國公司聯手收購美國《新聞周刊》失敗的經驗,變數最大的往往是美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