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好斷定中國當下的養老金一定存在缺口,但是如果中國當下的養老金體系繼續運轉下去,一定會出現嚴重的缺口和嚴重的財政困難,卻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就算老百姓自己不會分析造成養老金缺口的原因,但從政府起用清華諸多教授學者來集體忽悠“延遲退休”、“延遲領取退休金”,老百姓也能直觀地感受到財政的壓力。倘若像有些五毛洗地說的那樣,養老金不存在缺口且永遠不存在缺口,那政府有錢干嘛不發給老百姓?這難道是個跟人民對著干的政府么?看來五毛在這個問題上對政府進行了“高級黑”。
對于養老這個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做了兩個回應。
第一,《決定》決定要“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第二,《決定》決定要“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明白了講就是現行養老金體系運轉到今天,養老金壓力太大,眼看就要發不出來了,于是學者們拿出兩條錦囊妙計以解決之:一、該拿養老金的人晚幾年拿;二、拿國企的錢彌補養老金的缺口。
討論如何解決養老金缺口的問題,就要先討論養老金缺口是如何造成的。
我在《養老金“不翼而飛”是制度安排:我們的老年要被葬送?》一文中的第二小節就討論過這個問題:
“計劃時代的國家養老,按照“國家統包”的原則,由用人單位繳費,國家統一組織實施,工人參與管理,待遇標準統一,保障水平較高。只要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國企整體上不斷發展,國家實力整體上不斷增強,人民就不必擔心自己的養老。因為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會回報到自身,國家實力與人民自己的命運是相連的。
計劃時代的國家養老,本質上,人民養老金與國力綁定。
市場經濟時代國家養老,分為事業單位養老和企業單位養老。近幾年,事業單位養老的機制向企業單位漸漸看齊,企業單位養老機制基本成為我國養老的機制。我們就討論企業單位的養老機制。
企業單位養老金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籌資,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框架。它的基金來源由單位和個人繳費形成;企業繳費為工資總額20%左右,個人繳費為本人工資8%左右。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構成。也就是說,人民養老金按工資折算。社會保險制度是國家建立并強制繳費的制度,應當由國家信用來擔保社會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社會保險基金一旦發生支付不足,出現支付缺口時,政府應當予以財政補貼,承擔兜底責任。
市場時代的國家養老,本質上,人民養老金與企業發放的員工工資綁定。
我們知道,國力不等于GDP,因為國力還包括了GDP當中沒有按市場折算的經濟產出,也包括市場價值無法反應的國家戰略意志、人民認同度、環境資源的可持續性等。即便假定國力按GDP來算,我們也發現,一年國內產出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也遠遠超出工人的工資部分。也就是說,當企業員工養老金從與國力綁定轉向了與工人工資綁定的時候,國力與工人工資中間的那塊巨大財富,就不翼而飛了。
其實并非不翼而飛,國內總產值-工人工資-折舊和稅收,是地租、資本利息和企業家利潤。計劃經濟時代,地租、資本利息和企業家利潤這大塊財富肯定要參與國民經濟的建設,從而自然也參與到國民福利的支付當中來,最終返還到工人的養老金里面。而改革后的養老金制度,只與工人工資相關。工資其實是資本和工人力量較量的平衡點,是勞動力的價格,無關乎勞動力的價值。資本可以將勞動力價格逼到工人生存和造反的雙重底線,而勞動力價格之外的大量剩余價值,就完全與養老金的無關。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大量的剩余價值被私人資本攫取,而只有按工資計算的很少的資金返還給工人養老。工人被資本家攫取的天量剩余價值,盡由資本家揮霍,幾乎完全沒有參與到工人的福利當中。分析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沒有政策來保證剩余價值適當地返還給工人,社會也沒有相應的輿論給予貪婪的資本以道義上的譴責。
養老金從和國家實力綁定,改革為和工資綁定,實質是將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單邊掠奪合情合法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養老金缺口完全是當下養老金體系本身的原因,是制度本身的原因。是因為勞動者創造的大量財富以剩余價值的方式被國內外資本掠奪,國內外資本根本不承擔勞動者養老的義務。而國家設計的養老保險制度強制讓國內外資本繳納保險金(且排除許多不交的因素),所繳納的保險金仍舊是按工資來算,而不是按照工人創造的所有價值:即工資+剩余價值計算。結果只能是大量的財富以剩余價值的方式流入國內外資本的腰包而不參與勞動者基本的養老,養老金當然會不夠!
有人指出“養老金個人賬戶缺口主要是上個世紀90年代建立養老金制度時,當期退休人員養老金賬戶為零以及后來退休人員養老金賬戶不足,卻開始領取養老金。他們領取的養老金其實是后來職工繳納的養老金,這就造成了養老金的巨大缺口。”這種理由顯然是在不能成立的。這些人的眼里,勞動者的養老金只存在個人“賬戶”里面,而不存在共和國整體國力的“賬戶”里面。具體來講,90年代前勞動者的養老金存在國企的“賬戶”里,90年代后大多數勞動者的養老金存在國內外資本的“賬戶”里。
于是,當大多數人在現行養老金制度的框架下分析養老金缺口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像上面的那種極端反動的言論:即養老金不足是因為勞動者沒交夠錢。就制度分析制度,他們的邏輯非常簡單,勞動者一定要交夠錢才給養老。他們從來不會分析制度本身的資本主義性質,他們也從來不會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么勞動者創造了共和國天量的財富,最終竟然沒有錢給自己養老!
回過頭來,我們來談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兩條意見。第一,是要延遲退休。有網友調侃,只要延遲退休的若干年間,因老或病而死去的人越多,養老金的壓力就越小。雖然是調侃,但誰說不是呢?延遲退休本身就沒有進行基本的階級分析(用不刺激精英的“階層分析”也可以)。
引一段調查報告: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調查顯示,雖然我國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只占15.1%,但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曾逐年下降,由 2008年的 70%下降到 2012年的59.3%,農民工平均年齡也由34歲上升到37.3歲,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人數高達3965萬,即將突破4000萬。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率卻很低,例如在農民工聚集的廣東省,從20世紀90年代實施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以來,到現在拿到退休金的農民工僅800多人,相對2600萬在粵農民工的龐大數量,發人深思。截至2012年9月,全國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比重僅為 17.8%(按全國農民工總數 2.5億人計算)。此前,因欠薪、工作環境差、社會地位低等相關農民工問題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重視,而農民工的養老問題經常被忽視。隨著農民工年齡的遞增,第一代農民工“退休”后的養老問題將會日益凸顯,而且隨著“退休”農民工的激增,30年來農民工福利不完善累積的問題,將在5年內集中爆發,“誰來為第一代農民工養老”?
研究延遲退休的精英們有沒有想過,延遲退休對哪個階層有利,對哪個階層不利?公務員乃至高官厚祿者,多當官幾年多拿幾年更高的工資,多好的事情!而被資本榨干的廣大勞動人民,過了50歲就已經被資本無情拋棄了,想再找個工作有個收入談何容易!他們苦苦熬到退休年紀,就盼望著靠微博的退休金生活,而精英們居然還要他們延遲退休,再熬幾年!當然了,最好是再交幾年退休保險,在廣大勞動人民已經很難找到工作的50-65歲十幾年的時間里,把以前攢下的辛苦錢全都交出來。
《決定》第二條,讓國企利潤填充養老金的缺口,這其實就是讓國企為國內外資本買單,讓國企來兜底。
事到如今,讓國企來兜底也不失為一條方案,但是,我想問的是,是以壓垮國企為目的地讓國企為買辦資本、外國資本兜底,還是以國企、廣大勞動者共存共榮為目的?倘若真的動用國企來為養老金兜底,那么就必須大力扶持國有企業,給國有企業更多更大的優惠條件,以國有企業為核心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將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必須從質上和量上重新成為共和國的主體。因為只有國企是民生的最后稻草,而不是國內外資本,發展是為了民生,不是為了資本。如若相反,一邊讓國企承擔買辦資本和外國資本瘋狂掠奪中國的成本,一邊又要大力打擊國企、削弱國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最終誰來落實民生?
其實讓筆者憂慮的是,如果一邊讓國企為國內外資本三十年的瘋狂掠奪兜底,同時,卻絲毫不大力扶持國有企業,那么國企和勞動人民的養老,一定會走向雙雙滅亡的境地。國企最終被壓垮,養老金最終也再無從彌補。難道最后要讓三十年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買辦資本和外資來付養老金?
那是做夢。那不是中國夢,而是虛無縹緲的“中美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