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會議最大亮點莫過于所謂的市場決定性作用得以被肯定且實施。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表明什么?
飽經關注且引發許多人作多種角度解讀的三中會議落幕了,縱觀各種觀點,有喜有憂,也還有失望、不滿即如“怎么會是這樣”的心態的大有人在。我們講,這是歷經三十多年堅定不移且不遺余力的私有化改革發展的客觀必然。此前一再說起,一個大部私有化(還有外資掌控化)的社會經濟基礎,你不能要求它由此而產生出脫離于社會現實的上層建筑。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這才是最真實的政治反映經濟的最客觀最現實體現。
要論及市場的問題,須先明白在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市場意味著什么?而取消計劃經濟單純依靠市場的調節作用,又意味著什么?
我們明白,市場的作用還是要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從而得以體現出來的。而價值規律的作用卻遠非萬能,它不過僅是一種存在于經濟活動之中的客觀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按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運動的,這個規律就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必須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在此必須注意的是,商品交換實際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自己的活動。兩種商品都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才能使交換成為互利的事情而持久地進行下去。價值規律的這種客觀要求,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是通過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在生產無政府狀態中強制地貫徹它的作用的。
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是在無政府狀態下進行的。每個商品生產者在進行生產時,并不知道社會上共有多少人在生產同類商品,不知道共有多少同類商品送到市場上去,也不知道市場對這種商品究竟需要多少。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正好相等的情況是極其偶然的,多數情況是商品有時供過于求,有時供不應求。當某種商品的供給超過需求時,商品的生產者為了賣出自己手中的商品,不得不互相競爭,在市場上減價出售,那時,商品的價格就落到價值之下。當某種商品的供給不能滿足需求時,商品的購買者為了獲得那種商品,也不得不互相競爭,在市場上抬價收購,那時,商品的價格就會高出價值之上。
而價值規律的上述客觀要求,在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其表現也不盡相同。對于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價值規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著社會勞動在各生產部門間的分配,調節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
如前所述,商品的價格自發環繞著價值上下波動,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流入供不應求、價格高于價值的部門,導致這些部門生產的擴大和供應的增加;它又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退出供過于求、價格低于價值的部門,導致這些部門生產的縮小和供應的減少。價值規律就是這樣作為一種在生產者背后發生作用的自發力量,調節著社會勞動在各部門間的分配,調節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
第二:價值規律刺激了商品生產技術的改進。這是因為,價值規律要求商品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出售,而我們前面講過,生產同一種商品,個別勞動時間有多少,那些首先采用新技術的商品生產者,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可以獲得較多的收益;那些技術落后,個別勞動時間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生產者,為了免于在競爭中被淘汰,就必須也盡可能跟著采用新技術,甚至采用比先行者更新的技術。商品生產者在價值規律支配下的這種競爭,促進了技術的改造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三:價值規律引起了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
這是因為,并不是所有落后的商品生產者都有可能改進自己的生產條件,跟上先行者的步伐。有些商品生產者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沒有力量添置新的技術設備,就越來越窮,最后破產,喪失獨立生產者的資格,淪為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工人。同時,采用先進技術的商品生產者,越來越富,逐漸擴大生產規模,添雇工人,最后自己不再參加生產勞動,變為剝削雇傭勞動為生的資本家。
上述提到的即是利用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將導致的社會結果。
我們還知道,社會主義國家是采用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兩種因素互相制約、互作彌補的經濟政策。一個社會要向前發展,就必須進行不斷的社會生產。但在不同的社會,社會生產又為各自目的做著服務。而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由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和什么類型的社會生產,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目的。
在各種由剝削者霸占社會生產資料的社會經濟制度下,奴隸主、封建主、資本家是社會生產的主人,社會生產就必須為這些剝削者階級的需要和利益服務:奴隸主占有制下的生產目的是保證滿足奴隸主及家屬奢侈生活的需要;封建主占有制下的生產目的是為封建主生產地租;資本家所有制下的生產目的是保證以最小限度的預付資本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價值。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使勞動者成了生產的主人,社會主義生產也就必須服從于勞動者的需要和利益。而“特別是”改革之下的特色社會所有制形態,它必然要求社會生產的目的為生產資料的占有者作服務。而最廣大的勞動者,也只有成為所謂的改革代價,他們將與這個特定社會的生產目的無緣。維持他們生存的目的不過是作為社會生產的直接參與者,以便為那些壟斷了社會生產資料的對象生產利潤。
而在此決定下,所謂的共同富裕能實現嗎?又將通過怎樣的手法來促成?直至目前,所謂頂層設計對此都是躲躲閃閃,語焉不詳。此所以認為,共同富裕的提法還不過是一個處于轉型期社會所必須的“畫餅”手段。當然,它要保證得以順利實現還必須輔以不遺余力的河蟹與維穩。
此所以我們能理解為什么有人(如吳敬璉)要作滿意狀了。
而不講計劃經濟的作用,單以市場來起決定性的作用,不過是弱化政府對社會的經濟管理職權,但對于出現社會經濟活動空缺的這部分怎么辦?來填充的只能是讓資本的力量代行這一職權。
那么,在現在的市場條件下,以所謂市場幌子作掩飾真正起主導作用的又是什么?
我們明白,在私有制社會資本經由國內壟斷再至國際壟斷的發展致使,金融資本通過國際壟斷同盟的形式從經濟上形成了對世界的有效瓜分。國際壟斷同盟即是資本主義各國最大壟斷組織根據協定成立的國際性經濟聯盟,它的目的在于瓜分世界市場、制定壟斷價格、控制生產規模、壟斷原料來源、分配投資市場所以保證壟斷高額利潤。而“特別是”已經被置于這個被瓜分鏈條之上,已不能作出利于自己國家發展的有效經濟戰略。所以,以市場決定性作用為名目,還是企圖遮掩客觀上已形成的經濟殖民地既定事實。
所以才說,對于市場的如此“決定性”表態其實意味著在世界政治博弈中的“政治站隊”問題。
而再從曾經的社會主義經濟屬性而言,歷經三十多年的私有化改革,今次作出市場決定性站隊其實表明最后顛覆的開端。
而其發展的利益取向是以國家與人民利益為對象還是以打著市場幌子的國際壟斷資本為對象,其實經由今次的政治站隊其目的業已昭然若揭。
已出現的如此判定“疑似臥槽將軍,絕非居間調停”。這個總結太對了。
臥槽將軍,不過是先行利用權力謀勢,等到了一定時候,老將就要被將死。一旦到了那時候,所謂改革,也即完成了特定歷史階段的歷史使命。被退出歷史舞臺,就只能是時間的問題了。
此即所謂的頂層設計與“摸論”綜合效用的結果。
頂層設計,也就是既定了總目標,一直以來都是假以改革的借口為實現這一目標作服務,但中國社會客觀態勢又決定了從事這一顛覆進程既不能太快,更不能停息,只能是摸著看了。以此決定只能是所謂的頂層設計與“摸論”綜合效用的結果。而今,即可視為不遺余力作對公有制顛覆的延續。
此次會議公報對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進行了高度肯定。且“認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呵呵,革命了。但三十多年的“特別是”路線所致使,它所謂的革命對象又是誰?諸如其它所謂的虛詞我們不必太在意,那僅僅作為一種提法,是否能得以貫穿實施,確實很值得懷疑。即如共同富裕,試問,私有化發展社會,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主導的社會,又依靠什么來實施共同富裕?更還要“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能嗎?它得以實現的唯一前提是人民都被睡著做夢了。
倘若要客觀解讀公報精神,那只有如下:
一邊繼續以迷魂藥讓喝著,一邊“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地不遺余力下去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