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變外匯儲備為石油儲備如何?
核心提示:中國領導層務必要認識到,他們已經沒有時間來深思熟慮經濟結構和外匯儲備組合的轉變。陷入機能障礙的美國政府不太可能自我修復意識形態上的單極化。盡管10月中旬美國避開了災難性后果,但沒人可以保證華盛頓不會重復進行這一背信棄義的應急訓練。
2008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海外債主。在隨后的5年半時間里,截至2013年7月,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數量比日本多出8530億美元。中國所購買美國國債的數量占美流通在外的國債比例也從2000年的1.8%上升至2013年年中的10.7%。
中國下注美國國債是將世界兩大經濟體捆綁在一起的相互依存關系的重要方面。這符合中國利益,因為人民幣將因此得以保持穩定,其對美元的升值幅度也得到限制。盡管自2005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已經升值35%,但鑒于中國龐大的經常賬戶盈余以及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規模,人民幣的升值幅度本應更大。將這些儲備循環轉換成為美元資產使得中國能夠管控人民幣升值幅度,以保持出口競爭力。
中國下注美國國債同樣也符合美國利益,因為這為后者提供了越發重要的外部資金來源。中國對于美國國債的需求也限制了美國利率的長期上升壓力。這同時也為其他資產市場提供了寶貴的支持,如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這是美國國內需求,尤其是私人消費的支柱。
不過,這一互惠互利的關系已變得不再可持續。中國首先意識到了這一點。讓失衡的中國經濟取得再平衡是“十二五”規劃的中心——擺脫對外部需求的過度依賴,轉向國內個人消費所提供的支持。在這一再平衡過程中,消費導向型的中國將會減少儲蓄盈余和外匯儲備積累。這將限制中國對美元資產的需求,尤其是國債。的確,這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但同時也符合中國經濟增長的國內動因,因為更加強有力的貨幣將有助于內需增長。
華盛頓的債務危機凸顯中國增長戰略中這一轉變的緊迫性。中國沒有理由繼續留在一條導致其腐壞資產不斷累積的道路上。10月中旬,華盛頓差一點就出現主權債務違約的狀況,2014年2月,美國還有可能會再次迎來世界末日般的后果。中國持有1.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再加上總額約為7000億美元的房地美和房利美等準政府債務,中國總計將大約2萬億美元投資到美國國債等相關債務上,相當于其外匯儲備的約60%。最終,這將令中國進行風險調整。
中國政府的資產經理們——國家外匯管理局需要嚴肅面對安全形勢,拿出減少過多美元債務的應急方案。當然,國家外匯管理局不可能簡單地摁一個按鈕,就能把投資組合中的美元資產變為其他貨幣資產或者硬資產。任何此類行動都將給實體經濟帶來重大影響。中國投資組合的再平衡必須要伴隨著其經濟結構的再平衡。事實上,中國的新經濟戰略已經為這一結果做好了準備。“十二五”規劃中的消費導向型經濟模式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吸收儲蓄的藍圖,同時也符合減持美債的轉變。
中國領導層務必要認識到,他們已經沒有時間來深思熟慮經濟結構和外匯儲備組合的轉變。陷入機能障礙的美國政府不太可能自我修復意識形態上的單極化。盡管10月中旬美國避開了災難性后果,但沒人可以保證華盛頓不會重復進行這一背信棄義的應急訓練。華府的災難將成為一個臨界點,使中國意識到繼續舊有模式的危險。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落實整體改革和再平衡戰略細節的重要機遇。陷入機能障礙的華盛頓傳達出的信息是:北京決不能揮霍這一機會?!?/span>(作者Stephen S. Roach現任教于耶魯大學,是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本文由王曉雄翻譯)
附:變外匯儲備為石油儲備如何?
王大賢
截至2013年3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驚人的3.44萬億美元,接近排名第二的日本的三倍。如何有效利用外匯儲備,促進外匯儲備保值增值,成了艱巨的考驗。筆者在此提一種設想:外匯換石油。
2012年,我國原油消費已突破4.5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5%。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0%,到2030年更將突破70%。隨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逐年上升,如果沒有強大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作為可靠后盾,就難以確保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通過外匯儲備設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金,有望從不斷走高的石油價格中獲得保值、增值收益。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在歐美日各國貨幣政策非常寬松的背景下,由于需求上升和開采成本的不斷增加,油價將呈現長期上漲趨勢。以名義價格計,平均石油進口價格到2030年將達每桶190美元,石油資產名義年平均收益率將達4.5%左右,明顯高于美國10年期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另一方面,石油在世界交易市場上以美元報價,將部分外儲轉換成實物形式的石油儲備資產,也可規避美元匯率波動的部分風險。
按照國際能源署的要求,成員國石油儲備至少相當于各自90天原油或成品油凈進口量。美、日、德、法等國均大大超過了規定的儲備量。我國從2003年開始啟動石油儲備體系規劃,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截至去年底,我國石油儲備能力2.74億桶,僅初步形成了50天的儲備能力。我們大可借鑒美、日、德等國石油儲備體系管理的成功經驗,將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金。這樣既可解決石油儲備資金對財政的巨大壓力,又能在相當程度上實現我國外匯儲備資產配置的多元化,降低外匯儲備資產的匯率風險。
根據國務院《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2020年以前,我國將形成約為10.9億桶的國家石油儲備。以每桶石油平均100美元的原油采購成本計,國家戰略石油原油采購費用為1090億美元,加上儲備基地建設、日常維護等費用,我國戰略石油儲備所需資金約為1550億美元,完全在外匯儲備能承受的范圍內。
美國的《能源政策和儲備法》規定,能源部可有償向因突發事件致使石油供應被中斷的企業借貸戰略石油儲備。能源部以實物借貸的形式向有需求的石油公司借出石油,規定石油公司需用石油的形式還本付息。到期歸還時,如果國際市場油價較低,借油公司能以較低成本獲取石油歸還從能源部借貸的戰略儲備石油。如果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過高,借油公司此時購買石油歸還戰略石油儲備成本太高,則可與能源部門通過談判簽訂延期還油的合同。筆者以為,借鑒美國這種戰略石油儲備實物借貸機制,我們不妨建立以實物借貸機制為特征的“外匯基金石油儲備”體系,既解決我國戰略石油儲備不足的難題,又為部分外匯儲備提供保值增值的新手段。
實物借貸有多個優點,其一是能保證石油儲備規模只增不減。只要石油公司能保證歸還本金和利息,外匯基金石油儲備規模就會只增不減。從長期來看,國際石油價格總體趨勢是上漲的。因此,只要實物規模在增長,其貨幣價值也一定不斷增長,用于建設戰略石油儲備的外匯基金就能得到有效保值增值。其二是能熨平石油市場價格波動。當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漲幅過大時,石油公司可從“外匯基金石油儲備”庫里借出石油,供應國內市場,減少從國際市場上的采購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油價上漲的作用。其三是石油公司可通過“高借低還”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石油公司利用實物借貸機制,可在國際油價較高時借入石油,并在油價較低時以較低的成本獲取石油用于歸還本金和利息。
實物借貸機制自然也存在一定風險,其最大風險在于借給石油公司的石油無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為此,要限制石油公司的借貸資格。只有具備一定規模、財務狀況健康、經營管理優良的大型公司,才能取得借貸“外匯基金石油儲備”的資格。另外,允許石油公司延期歸還石油本金和利息。也就是在到期時,如果石油公司無法以較低價格獲取石油,可申請延期歸還,以便讓石油公司有更多機會較低價格獲取石油用于歸還本金和利息。還需要立法規定具有借貸“外匯基金石油儲備”資格的石油公司如果遭遇破產清算,須優先償還從“外匯基金石油儲備”借出的石油。當然,能源管理部門、外匯管理部門、審計部門聯合還應對“外匯基金石油儲備”的實物借貸建立科學有效的外部監管制度,督促借貸雙方規范運作,有效防范風險,同時借助國際石油期貨市場套期保值。
由此還可更推進一步,參照外匯基金石油儲備實物借貸模式,設立黃金、有色金屬(行情 專區)等戰略資源的儲備基金,多層次地構建相應的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多渠道促進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