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權貴”?
“權貴”作為一個社會學或者其它學科的概念被在當今社會反復使用,起源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的一個概念:“權貴資本主義”。
2010年11月12日,吳敬璉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的時候,曾經有下面的對話:
新京報:我記得你以前曾經提過一個“權貴資本主義”的說法。
吳敬璉:現在仍然是這個說法。權貴資本主義就是官僚資本主義。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了。
本來完整的稱呼是“權貴資本主義”,360百科對此概念的解釋是:
“權貴資本主義是指權力與資本合謀,以霸占和壟斷社會的財富,斷掉非權貴(尤其指廣大中小企業)通過勤勞與智慧公平獲得財富的出路。‘權貴資本主義’(Cronycapitalism)又叫裙帶資本主義、關系資本主義、朋黨資本主義、密友資本主義。它是針對執政權貴階層的貪污腐敗而提出的,指的是‘因血親、姻親和密友關系而獲得政治、經濟上的利益,以及政治領導人對效忠者、追隨者給予特別的庇護、提拔和獎賞’”。
從360百科對此概念的解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解讀:一、它不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二、只有權力而不靠權力占有資本的人不算權貴;同樣,雖然擁有資本但是并非依靠權力獲得的也不屬于權貴;三、像老夫這種與權力和資本都不沾邊的人更加不屬于權貴。
曾以“皇甫平”為筆名在鄧小平在世的時候發表過很多文章的周瑞金先生于2009年12月14日接受SOHO中國內刊《SOHO小報》采訪也曾經與記者有過下面的對話:
問:近年來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反復強調要嚴重注意防止中國走上權貴市場經濟即權貴資本主義的道路。
周瑞金:這絕非無的放矢,而是有著尖銳的現實針對性。不妨看看房地產行業。一些房地產商和地方政府結成利益共同體。據全國工商聯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的一份大會發言《我國房價為何居高不下》稱,一項針對去年全國9城市“房地產企業的開發費用”調查顯示,在總費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總稅收)所占比例為49.42%。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政府與民爭利產業,而且是腐敗高發領域。從征地拆遷、土地出讓、調整土地用地性質、規劃審批,到項目選址、施工監理、工程驗收、調整容積率、產權登記等環節,充斥了權錢交易。近來各地相繼爆出了一批身價越來越高的“地王”,紛紛囤積級差地租最高的地塊,已經引起各方面的強烈關注。由于房地產收入是地方財政增長的最重要來源,在世界金融危機中,一些地方政府頻頻出現房地產救市的聲音和土政策。那位因一盒“天價煙”而丟官、后又因為受賄而被判刑的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長周久耕,不就曾經揚言懲處敢于降價銷售樓盤的開發商嗎?當普通百姓眼巴巴期待遠遠背離實用價值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樓市大降價的時候,地方政府卻能從扶持、提振房地產行業中收獲GDP政績,而一些官員則可以繼續中飽私囊。
從兩個重量級的人物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原來的完整概念是“權貴資本主義”。“權貴資本主義”從語法上說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詞組,“權貴”為“偏”,“資本主義”為正,“權貴”是“修飾”后面的中心詞“資本主義”的。這是對此概念的重要定性。
由于“權貴資本主義”現象天怨人怒,無論左中右派都反對,于是某些人利用了人們的這種情緒,通過一系列的偷換概念等高明手法,不斷改變了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忽悠民眾。
忽悠第一步,去掉中心詞“資本主義”。
某些人追求的目標就是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讓中國演變成為資本主義,因此,他們不能容忍讓“資本主義”一詞出現在一個貶義詞中,于是,首先去掉“資本主義”,只留下“權貴”倆字。由于這些人在現實生活和網絡中占有話語權,久而久之,連左派和中間派也跟著使用去掉“中心詞”“資本主義”的概念“權貴”。
忽悠第二步,偷偷改變“權貴”、“權力”和“資本”幾個概念的外延,誤導民眾把矛頭直接指向執政黨和整個政府。
從概念的邏輯外延的關系分析,“權貴”這個概念的邏輯外延與“權力”以及“資本”各自的邏輯外延都是“交叉關系”,而非“全同關系”。換句話說,就是“有一些權力是權貴”和“有一些資本是權貴”,而并非“所有的權力是權貴”和“所有的資本是權貴”,這兩個性質判斷也同時分別等值于兩個同一素材的“特稱否定判斷”:“有些權力不是權貴”和“有些資本不是權貴”。
不但理論上是這樣,實際上也是這樣,現實生活中,盡管有嚴重的腐敗現象,但是并非所有的官員是貪官;同樣,盡管有很多奸商和不少官商勾結的現象,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是通過勤勞致富和合法經營而擁有資本的。我們不妨拿美國來打比方,美國總統擁有權力,比爾.蓋茨等巨富擁有很多財富,那么他們是不是權貴呢?
因此,即使“權貴資本主義”的概念在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去掉“資本主義”的“中心詞”以后,“權”(即權力)和“貴”(即資本)兩個概念的外延交叉以后,仍然會產生5個“種概念”,兩個概念的交叉部分有三個“種概念”:一個是“因權而貴者”,一個是“因貴而權者”,一個是“既權又貴者”。而兩個概念的沒有交叉的部分還有兩個“種概念”,一是“雖權但不貴”,另一個是“雖貴而非權”(沒有權力的因素影響)。但是某些人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故意把后面兩個相互沒有交叉關系的種概念與前面的三個種概念混為一談。這樣做首先產生的消極后果就是造成民眾盲目的一概“仇官”和“仇富”。隨著某些人的進一步圖窮匕見,他們更是直接把“權貴”等同于“權力”,把由于他們的誤導造成的改革失誤而衍生的社會問題歸因于執政黨,希望借助外部勢力和國內的民怨改旗易幟,企圖通過改變社會制度讓他們掠奪的財富合法化。
在這方面,某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在“價格雙軌制”和“國有企業私有化”等方面的“豐功偉績”已經很多人都已經了解,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下面不妨分析一下真正的“權貴”的組成成分。
自由派的精神領袖茅老先生曾經這樣說:
改革在中國造就了約占總人口5%左右的富人,他們是中國的中堅力量,而另外的95%中的很大部分,則因為信仰毛澤東思想,具有很大的“破壞性”。
他還說:“改革必須由精英掌舵,不能由老百姓說了算。”
茅老先生所說的5%的比例與其他人所說的富人的比例大同小異,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人在國人中占少數;第二,他們是茅老先生心目中的“中堅力量”和“精英”,改革應該由他們“掌舵”;第三,他們不屬于“另外的95%中的很大部分”,而且因為不“信仰毛澤東思想”,不具有“破壞性”。因此,那“95%中的很大部分”的人,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民眾,只要是屬于“信仰毛澤東思想”的,都不屬于被茅當成“中堅力量”的占人口5%的富人中。
本文就不對這些觀點進行政治方面的評論了,只是繼續就茅老先生提供的數字進行邏輯分析。
如上所進行的邏輯分析,茅老先生所說的5%的富人中,起碼應該包括五種人:一是雖然富裕,但是與權力沒有任何關系的靠合法經營勤勞致富的人;二是因權而貴者;三是因貴而權者;四是“既權又貴者”;五是既不是勤勞致富,也不是靠權力致富,而是通過其它歪門邪道致富者。
但是自由派的精神領袖茅老先生認為他們都是“中國的中堅力量”,中國的改革應該由這些“精英”掌舵。從實際效果上看,茅老先生的觀點有明顯的讓中國的改革由包括“權貴”在內的占中國人口5%的富人掌舵的意思。
關于這一點,我們只要認真看看已經知名度很大的某些“大V”的身家,以及讓某些一直堅持某種政治觀點立場的某些所謂“網民”脫下“馬甲”,公開他們的身份就什么都清楚了。
另一方面,某些人不合邏輯地把“權力”與“權貴”兩個只是有交叉關系的概念等同起來,忽悠民眾把矛頭指向執政黨和整個政府,從實際效果看,有故意把不腐敗的官員和勤勞致富的富人同“權貴”“一鍋熟”的意味。
也許有人會問,這么一來,不是連真正的權貴也一起反對了嗎?
別急,聽老夫慢慢道來,這正是某些人的高明之處。表面上全部一起反對,實際上等于保護權貴,因為“打擊一大片”的效果是“保護一小撮”,他們故意把真正的權貴和權力一起反對,是因為他們要借助民眾對改革失誤的不滿情緒,然后再用某些冠冕堂皇的名堂忽悠民眾按照他們指出的路走,因為他們自以為有外部勢力的撐腰,有他們這些年來通過掠奪獲得的大量財富,在未來的所謂“憲政”中贏得選舉不成問題。即使不會贏得選舉,在由于私有化而被外國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同時受到削弱的政府目前,財大氣粗的他們也完全可以尾大不掉。在還沒有私有化之前,他們已經擁有了中國的大量財富,再把國家瓜分了,他們的財力只能更加大。他們已經在提前做起了中國的“華爾街大老板”的美夢。
由于他們采取了偷換概念的手法,于是在他們的觀點受到左派和中間派的反對或者不支持的時候,他們打來的“棍子”也是現成的――“權貴的走狗和奴才。”其實被他們打棍子的人也是反對權貴的,只不過在不反對不腐敗的官員和政府方面與他們有區別而已。用某些人對此進行指責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
茅老先生主張讓包括真正的權貴在內的占中國人口5%的富人精英掌舵改革。
而其它自由派則是通過偷換概念主張把所有的“權力”和“資本”連同權貴一起“反對”。
兩者各有側重,但是綜合起來分析,他們的目的是什么和這樣做的效果會是怎么樣?誰是真正的權貴?誰在力挺權貴? 相信各位看官對此已經心中有數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