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世界多元化發展,意識形態分歧已不像冷戰時期那樣涇渭分明。但西方國家仍掌控著社會制度方面的國際話語權,動輒扛起“民主自由”大旗,對其他國家的內政指手劃腳。
2011年,西亞北非爆發大規模動蕩,突尼斯、埃及等國發生政權更迭,西方國家稱之為“阿拉伯之春”,認為這是該地區實現民主轉型的預兆。然而,西方沒有盼到“穩定和平的民主國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卻事與愿違地見證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的崛起。自動蕩爆發至今,西亞北非局勢仍難以穩定,部分國家面臨多重困境,多數國家經濟繼續下滑,民生更加艱難,廣場政治和國內沖突不斷,社會沖突難以平息。
西方在西亞北非推動民主化面臨窘境,但美國等國在尷尬之余,仍不忘為“民主的失敗”辯解。有人稱,中東尚未為變革做好準備,該地區的人民力量處于無政府狀態,而具有凝聚力的伊斯蘭主義則無法與民主制度融合。還有分析認為,民主制度無法建立是因為阿拉伯世界缺乏有智慧的領導人。但是不管西方如何解釋,都無法掩蓋西式民主在西亞北非土壤中難以扎根的事實。
在西亞北非地區推動民主與自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面子”工程,而實質的“里子”是其地區存在和影響力。在“面子”和“里子”無法兼顧的情況下,西方的虛偽性就暴露無遺。
2011年埃及動蕩發生后,美國試圖引導該國民主變革。但穆兄會經民主選舉上臺后,埃及對外政策中不少內容都與美國意愿背道而馳。穆爾西執政期間,埃及不再配合美國在中東拼湊遏制伊朗聯盟的企圖,加強與伊朗溝通。在與以色列關系上也發生變化,加強對哈馬斯的支持,驅逐以色列大使,切斷埃以天然氣管道。
美則利用與埃軍方的特殊關系,不斷對埃及國內局勢施加影響。2011年埃及“變天”后,美數次表示希望埃及沿著“世俗民主道路前進”,變相支持埃及軍方。當軍方廢黜穆爾西后,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迅速訪埃,分別與塞西和曼蘇爾會談,確認對埃及軍援數額不變。8月1日,美國國務卿克里表示,軍方“倒穆”順應了人民呼聲,不是“政變”,埃及臨時政府“正在恢復民主”。隨著埃及國內局勢惡化,軍方清場行動造成數百人死亡、數千人受傷,國際社會對美國在以穆爾西為代表的伊斯蘭勢力和軍方及世俗派之間“拉偏架”的批評之聲正在增大。美國即使贏了“里子”,也會輸了“面子”。
事實證明,西方語境中的民主自由并不能遍地開花,西方國家在推行民主的過程中,更是根據其實際需要執行雙重標準,而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各國都應有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中國不排斥西式民主,但也不認為西式民主必然具有普世價值,而民主轉型的過程,應根據各國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西方橫加干涉往往會激化矛盾、引發動蕩,這一點在許多國家已經顯露無遺。
任何國家的歷史演進都有自己獨特的軌跡,每一個國家的發展步伐都注定有自己的節奏,依靠外力“拔苗助長”,或是期望短時間內“跑步前進”,帶來的往往不是進步,而是災難。在此背景下,中國更應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包容互鑒的精神,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發展道路的多樣化,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堅持本國的發展道路和制度建設。
制度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中國應打破虛幻的“民主迷思”,同時應謹記“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只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中國才能自信地應對發展道路上的坎坷與挑戰。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部副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