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宣布全部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在平靜的市場掀起軒然大波。雖然此次利率改革不涉及存款部分,但此次對貸款利率“全面放開”的措辭,引發業界對利率“市場化”加速的預期。
但是,這倒底是利率市場化還是利率自由化呢?應該說是利率自由化。很明顯嘛,放開管制,相對來說就是完全自由了。而所謂市場化,即利率受市場供求變化影響波動,難說在此次完全放開管制之前不是一貫如此而已嗎?那為什么有關方面都聲稱是利率化,對利率自由化諱莫如深呢?這恐怕就和利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屬于新自由主義的重要內容有關了。新自由主義鮮明地代表了金融資本的利益,反對對金融資本的嚴格監管,主張放松金融管制,開放金融業務,推動金融自由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實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并把它推廣到世界各地,其結果是,金融市場缺乏監管,信息極不透明,欺詐成風并且帶來了嚴重的金融泡沫。同時,金融自由化的盲目發展還使金融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離,虛擬資本和金融部門相對于實體經濟急劇膨脹,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不斷向金融資本和金融部門傾斜,經濟增長日益依賴于金融泡沫支撐下的財富效應。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嚴重脫離必然導致資產泡沫破裂,引發金融危機,進而導致實體經濟危機。
世界銀行研究發現,在調查的44個實行利率市場化(自由化)的國家中,有近一半的國家在利率市場化(自由化)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如東南亞、拉美地區、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場化(自由化)和金融市場自由化擴大了銀行的投資渠道和領域,為追逐高利潤,銀行的冒險性和投機性增強,紛紛將資金投向高風險資產,自由資本占總資產比率不斷下降。尤其是泡沫經濟時期,銀行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經濟破滅后,股市、房地產價格暴跌,銀行壞賬大幅上升。
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場化(自由化)的國家。但其利率市場化(自由化)卻是在國內經濟不穩定背景下展開的。早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開始了部分利率市場化(自由化)的嘗試,但不到一年便夭折,原因是大量資金從商業銀行流向率先市場化(自由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1975年,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啟動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場化(自由化),除了儲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1977年6月全部放開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場化(自由化)。但利率市場化(自由化)并未有效緩解阿根廷國內通脹率高企、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經濟金融的波動性。改革實施后,阿根廷國內利率迅速上升,利差進一步放大,銀行等金融機構放貸熱情高漲,國內資金供不應求,資金需求者轉向利率較低的國際金融市場借貸,導致外債過度膨脹,大批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倒閉,最終導致債務危機,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紀90年代初放棄了利率市場化(自由化)政策。
最新的世界金融危機更說明,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體制存在根本性問題。
我國向來堅決反對新自由主義,利率、金融自由化的后果又這么嚴重,難怪有關方面閉口不談這次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實質是利率自由化了。
但是,打著利率市場化幌子的利率自由化,人們終究會有看穿其把戲的一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