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7日的《文匯報》上,有一條消息,標題是《白天當城管,晚上擺地攤》,副標題是“賺外快?為什么?體驗生活?武漢一執法人員引爭議”。
這條消息介紹了有網友在微博上曝光稱武漢市一城管隊員,白天作為執法者在街道巡邏,檢查亂擺亂放,晚上則化身為練攤小販,在路邊擺攤賣茶杯。
這條消息經證實,“地攤男”確系武漢市洪山區城管局執法隊員,并非“臨時工”,那么接下來便提出問題,此舉是為了賺點外快,還是為了生計,亦還是體驗擺攤生活。
6月18日《文匯報》又就此事刊載了一條消息,標題為《武漢回應城管擺攤系為“臥底”》,副標題為“否認炒作,數萬字練攤日記全為一種筆記錄”。報道說明此舉是在檢查城管執法情況的同時,“換位思考”,深入了解小販們的實際情況。他們擺攤時,曾遇到過保安收保護費。
媒體上與此幾乎同時報道的是5月31日曝光的延安城管野蠻執法的事件,與商戶撕扯而猛踩商戶頭部的情況,電視上還報道了商戶劉國峰住院治療的情況,接著又曝出了這是臨時工即協管員所為,已被停職,又曝出受人質疑的受害人“道歉信”,又曝出只有二、三百人的城管隊,卻有三十層高的豪華辦公樓。這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難道你們借著城管,也在搞房地產嗎?局長用的豪華汽車,實在過頭了。我也看了中央臺國際臺電視的新聞調查和一對一的訪談的與此相關的節目。
武漢與延安,在中共黨史上都曾經是革命的圣地,而城管的指導思想,與我黨歷史上的光榮傳統是背道而馳。武漢的情況與延安城管的情況相比,是有進步,至少他們還想到要換位思考,但用“臥底”二字卻不太妥當。臥底是情報系統用來對付和弄清敵情的一種方法和手段,那么這個提法在客觀上是把進城擺攤謀生的農民兄弟當敵人來看待了。這樣城管自己的位置就不對了,“換位思考”是進了一步,但“管”字當頭,還是束縛了他們的思想。我看到電視上那個“臥底”的城管隊員在提到“城管”的身份時,忍不住泣不成聲,難以面對那些在那里謀生的小商販們,是城管錯誤的指導思想使他們城管受委屈了。城管的觀念還有一個要弄清楚究竟誰養活誰的問題,我們公務員的工資究竟從哪兒來的,是勞動者養活管理人員,城管與小商小販,應該是魚水的關系,怎么能變成貓鼠的關系呢?對城管而言,小商小販可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的態度,應該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做小學生的精神,是如何為城市未來的主人服務的問題。市容的管理應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人民的生計是第一位,市容市貌是第二位的。從人的城市化出發,如何幫助小商小販取得謀生的機會,如何學習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誠信的基礎上,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設身處地為商店和小販們著想,如何為他們獲得商機,又保障市容的整齊。其實,在道路的兩旁,在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時段,都有回旋的余地,完全可以適當的安排,并不影響人行和交通。記得抗戰勝利以后,國民黨接管上海的時候,也取締過一次小商小販,結果是小商小販集合起來圍攻國民黨在上海的黃浦公安分局,這是我親眼目睹的事,這次事件被叫作攤販事件,國民黨當局說是共產黨在鼓動,其實沒有。當時民眾和輿論都倒向小商小販這一邊,這是一個教訓。再說馬路邊上有了乞討,有小販叫賣并不可恥,而霸道野蠻執法的行為才是最可恥的。至于搶奪商販的商品或者罰款卻不開收據,那不就成了違法的搶劫行為嗎?一個小城市的城管就可以如此橫行不法嗎?我們的法制究竟應該維護什么人的利益?現在與過去不同,手機便能攝像,圖像在網上發布,比過去大字報厲害多了,把這種行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不讓你們感到無地自容嗎?這就是民主,你們懂嗎?好好收斂,人民還會原諒的。
在我心目中,城管隊員中確實有敗類,但大多數城管隊員是好的。城管在執法的時候,一旦與攤販發生糾紛時,圍觀的群眾卻總是把同情投向攤販這一邊,為什么會這樣呢?群眾直覺的判斷是公正的。這也不能全怪沖在第一線執法的城管隊員們,是城市黨政的相關領導部門,對城市管理的指導思想錯了,才把城管隊員逼到風口浪尖,是有個別城管領導,把城管看作當官作老爺,搞特權,對老百姓耍威風的機會,才會產生延安城管大隊那類惡劣的表現。出了問題,往臨時工身上一推,但你們的責任推卸得了嗎?問題的根本,在于他們沒有一點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從全國而言,盡管這是個別的,但從這一點小事也可以知道群眾路線的教育有多么重要。管好我們的干部隊伍,端正他們對群眾的態度,好好學習黨的群眾路線,努力改變自己的作風。不是高高在上當官做老爺,而是老老實實地去當群眾的小學生。一切正確的方針政策,只能從群眾中來,它的正確與否,只有回到群眾中去實踐,才能檢驗它是否正確,這樣才能領導群眾一起去實踐復興中華的偉大理想。希望有關城管的領導部門,能從城管中暴露的問題,在群眾路線教育的過程中,認真反思一下城管的指導思想。我的話是尖銳一些,但良藥苦口,希望你們理解,我用心是好的,對你們不僅沒有任何一點惡意,而且抱著希望。如果不從根本觀念上有所轉變,城管的悲劇還會反復上演,不妨拭目以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