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警備區司令員、少將朱和平昨天在光明日報發表了《要堅守意識形態的“上甘嶺”》一文。此文的第一句話就是:“思想文化陣地是國家的核心陣地,事關黨、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如果丟失,就會丟了老本,政亡人息。”近幾十年講“根本”,盡管有時也掛上幾句別的,但實質上是只把生產力發展甚至GDP當作根本標準、根本任務;是只強調改革是根本出路,不改革是“死路一條”的。朱將軍把思想文化作為黨、國家和民族的老本,這是在撥亂反正中抓住了根本。
朱將軍指出:“‘上甘嶺戰役’交戰雙方實力懸殊,戰況慘烈,而結果卻出人意料,讓眾多中外軍事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導致這場戰役如此結局?我以為,曾經親自指揮上甘嶺戰役的秦基偉將軍所說的一句話,回答了這一問題:‘上甘嶺戰役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正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所賦予的超人勇氣和鋼鐵意志,使得劣勢裝備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創造了戰爭奇跡。”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什么?是人不是物。但是近幾十年實質上把武器裝備當作了決定因素。這正是畏美、媚美、親美的深層原因之一。朱將軍強調堅定的理想信念所賦予的超人勇氣和鋼鐵意志的作用,不僅為建軍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做出了貢獻,也為轉型接軌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做出了貢獻。
朱將軍指出,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的滲透攻擊無孔不入、步步緊逼。他們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攻擊詆毀我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鼓吹所謂的‘軍隊非黨化’、‘軍隊非政治化’、‘軍隊國家化’,妄圖改變我軍的性質宗旨,對我意識形態核心陣地構成嚴重威脅”。“他們利用非政府組織,以公益、慈善、援助的面貌出現,每年邀請所謂的‘明日之星’免費去美國參觀訪問、進修和學習;政府出資贊助學者到中國巡回講學,傳播美式文明、宣傳美國文化,推銷西方文化理念。資料顯示,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既不是其高新技術產品,也不是軍火,而是流行文化,其每年出口額達6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航空航天和電子產品的出口額。西方進行文化滲透的手法非常高明,有著很強的欺騙性、隱蔽性。這種‘文化殖民’如同‘溫水煮青蛙’,很容易使青年一代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抵抗意志。”這些話實際上包含著我們在軍隊、黨組織、培養接班人等等培養、選拔、使用干部方面,要避免使用那些受西方思想文化影響嚴重者的意思。這無疑是對這些年過分重用、依賴“海歸派”;過量組織干部去美國參觀訪問、進修和學習;放縱青年一代把西化當作時髦潮流等等的錯誤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
朱將軍指出:“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激烈程度不亞于上甘嶺戰役,我們的一些陣地已經被蠶食,還有部分陣地搖擺不定,稍有不慎就會被敵占領。”他還突出強調,當前已存在著被“文化殖民”的問題。這些現象、問題為什么長期存在并且得不到應有的解決,顯然和轉型接軌出現了重大失誤、錯誤有關。這些年盡管天天講實事求是,但實際上是不允許用實事求是即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是否存在重大失誤,包括使公有制喪失主體地位這類方向、路線錯誤的。朱將軍的文章,對此無疑也是一種撥亂反正。
朱將軍此文的撥亂反正還表現在其他方面,這里僅舉以上幾例。
朱將軍在此文中特別指出:“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激烈程度不亞于上甘嶺戰役,我們的一些陣地已經被蠶食,還有部分陣地搖擺不定,稍有不慎就會被敵占領。”因此,他大聲疾呼要“爭奪文化陣地”。我隱隱約約地感覺這對《南方周末》、《炎黃春秋》等有批評之意,對唱紅打黑、共同富裕模式有贊同之意。朱將軍曾任軍委副主席張萬年的秘書、與山西革命老區有歷史淵源的第十四集團軍副軍長,他公開以現任職務表明這種態度,自然會被人認為有特殊含意。
【附文】光明日報:重慶警備區司令員、少將朱和平——堅守意識形態的“上甘嶺”
思想文化陣地是國家的核心陣地,事關黨、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如果丟失,就會丟了老本,政亡人息。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仗,由此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中,有一場戰役為世人所熟知,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戰役”交戰雙方實力懸殊,戰況慘烈,而結果卻出人意料,讓眾多中外軍事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導致這場戰役如此結局?我以為,曾經親自指揮上甘嶺戰役的秦基偉將軍所說的一句話,回答了這一問題:“上甘嶺戰役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正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所賦予的超人勇氣和鋼鐵意志,使得劣勢裝備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創造了戰爭奇跡。
當今時代是社會大變革、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空前激烈。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的滲透攻擊無孔不入、步步緊逼。他們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攻擊詆毀我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鼓吹所謂的“軍隊非黨化”、“軍隊非政治化”、“軍隊國家化”,妄圖改變我軍的性質宗旨,對我意識形態核心陣地構成嚴重威脅。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又異常殘酷的持久戰,如何堅守意識形態陣地、贏得斗爭勝利,聯想當年我軍堅守上甘嶺,可以得到許多有益啟示。
上甘嶺戰役中,敵我在方圓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入兵力10萬多人、激烈鏖戰43天,雙方反復爭奪陣地59次,我軍共打退敵人900多次沖鋒,演繹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上甘嶺戰役開始主要是爭奪表面陣地,戰役發展到后來,坑道成為主要戰場,雙方為奪取坑道控制權,不惜投入重兵。雖然我軍在人員、裝備上處于劣勢,但由于先期構筑了堅固完善的坑道工事,并通過頑強堅守始終掌握著坑道斗爭的主動權,成為最終奪取整個戰役勝利的重要因素。
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現直接以意識形態劃界的手法進行滲透攻擊,意圖過于明顯,再按原來的套路搞“和平演變”很難奏效。于是改變策略,變“直接攻擊”為“文化軟著陸”,通過文化傳播與我爭奪思想文化陣地。他們利用宣傳媒體鼓吹西方文化思想;利用非政府組織,以公益、慈善、援助的面貌出現,每年邀請所謂的“明日之星”免費去美國參觀訪問、進修和學習;政府出資贊助學者到中國巡回講學,傳播美式文明、宣傳美國文化,推銷西方文化理念。資料顯示,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既不是其高新技術產品,也不是軍火,而是流行文化,其每年出口額達6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航空航天和電子產品的出口額。西方進行文化滲透的手法非常高明,有著很強的欺騙性、隱蔽性。這種“文化殖民”如同“溫水煮青蛙”,很容易使青年一代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抵抗意志。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激烈程度不亞于上甘嶺戰役,我們的一些陣地已經被蠶食,還有部分陣地搖擺不定,稍有不慎就會被敵占領。在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中,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守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同時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對外文化宣傳和文化產品出口,在文化交流交鋒中展示文化實力,爭奪文化陣地。(重慶警備區司令員、少將 朱和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