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微笑了。1982年,她打贏了一場著名的戰爭。她的對手加爾鐵里不是什么好人,不過殖民主義者更壞。這場戰爭大概是在經歷了近30年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后,第一場為了維護舊殖民主義而進行的,并且由殖民主義者取得勝利的戰爭。今天看來,馬島戰爭的軍事史意義還在其次,馬島之戰就像是某種不詳的預示:殖民主義者在30年的潰敗和退卻后,第一次獲勝;一個反革命的時代正在到來。
瑪格麗特微笑了。她與她的那位最親密的美國“同志”并肩攜手,使一種極其古老而又野蠻的經濟模式重新煥發了“青春”,并且在“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崩潰后橫掃了全球,一度造就了一個幾乎人人都相信“歷史已經終結”的“美好時代”。這種經濟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雖然名為“自由”,卻必須借助暴力和恐怖才能推行——瑪格麗特在1984-1985年摧毀史詩性大罷工的行動就為我們完美地詮釋了這種經濟模式的本質。在一張照片中,瑪格麗特和這種經濟模式的“模范生”奧古斯托•皮諾切特總統深入熱情地交流著。“民主國家”的首相與法西斯主義獨裁者情深意篤,讓我們不由想起了經常拿來與瑪格麗特作比較的溫斯頓•邱吉爾首相曾如此贊美貝尼托•墨索里尼:“墨索里尼一心一意想的是自己人民的真正利益,對他來說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意義。假如我是意大利人,那么我會奮不顧身地追隨你們與吞噬一切﹑桀驁不訓的列寧主義斗爭到底。”
瑪格麗特又微笑了。這次是在1991年。她與那位頭上有疤的“天生偉人”,還有那個經常醉眼惺忪的“舞蹈家”一起拔下了克里姆林宮上的紅旗。雖然說是她瓦解了蘇聯有些夸大其辭,但是瑪格麗特一直把這看成是她的得意之作,那我們就不應該過分貶低這一點。
瑪格麗特欣慰地﹑燦爛地﹑由衷地微笑了。在全世界的新自由主義焦頭爛額﹑紛紛破產之際,只有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主流精英們,仍然故態不改,虔誠恭順地維護圣壇,高唱圣歌;他們的衛道之心甚至連西方一些正經的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學者都嘖嘖稱奇。禪宗六祖聽人誦法華,評論道“多種譬喻,無越于此。”這些中國人以及疑似外國人實在是深明此意,只不過他們把羊車鹿車換成了更加通俗易懂的“吐痰”﹑“靚女”﹑“冰棍”,“多種譬喻”齊出,說動了那些與他們智力相等或是心腸相通的決策者,在上世紀90年代以降的“改革”中大顯身手。今天他們正在為最后階段的“改革”而努力,而且眼見就要得手。瑪格麗特不管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或是變作無主的孤魂,看到她精神上的可愛兒孫們依然能在華夏大地上呼風喚雨時,都可以含笑而去了。
瑪格麗特晚年患上了老年癡呆,大概不再記得她曾發動過一場殖民主義戰爭;殘酷無情地鎮壓過工人階級;血腥拷問和虐殺過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吹響過全球反革命的號角——就像她的那位最親密的美國“同志”,在其晚年也不再記得他畢生與之戰斗的“邪惡帝國”究竟在哪里——奧巴馬總統評價她是“自由和獨立的捍衛者”,“那些她畢生奮斗的事業——自由人民團結起來書寫自己的命運——也是我們至今所奮斗的目標。”可見貝拉克和瑪格麗特所理解的“自由和獨立”以及她(他)們要“畢生奮斗的事業”有多么令人毛骨悚然。
英國左翼為瑪格麗特的死舉杯歡呼,毫不客氣地以“仇敵死去”作為他們憤怒的悼詞。在中國有些不一樣的景象。中國中央電視臺著名的主持人S君在國際時政節目中感嘆瑪格麗特的言辭如何精美,是其學習英語時的“范文”,還興致勃勃地引用了一節:
“在有沖突的地方,給予和諧;在有謬誤的地方,宣揚真理。”
瑪格麗特的“和諧”和“真理”,歷史已經做出了評價。同樣提倡“和諧”的中國,今天是要瑪格麗特的“和諧”和“真理”,還是要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和諧和真理,為政者當三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