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從(8月)2號到8號,誰也沒有想到這場暴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大寨村幾乎都被沖沒了。”
大寨遭了災,中央和省、地、縣各級領導派來了慰問團,全國各地的慰問信也從四面八方寄到大寨。從各種渠道還先后有多批救災錢物撥發下來,大寨人心想,能夠自己渡過去的難關就不要伸手討救濟。此時大寨通往縣城的電話線也修好了。頭一天,公社打來電話,給他們撥下了80元的醫藥補助費。大寨的干部說:"把錢給別的兄弟隊吧,我們沒有傷病員。"第二天,公社又打來電話,又給大寨撥下100元安置金。大寨的干部們又回答說:"我們能安置得了,把錢給別的隊吧!"第三天,公社擔心他們沒房住,撥給大寨50領席。大寨的干部又說:"大寨有葦子,要用自己編,把公社的席子給別的隊吧!"后來公社又打來電話說:"你們的災情重,國家撥給你們1000元救災費!"大寨的干部又說:能自己走過去的路,就不讓人扶。能克服了的困難,就不能伸手向國家要錢!
在陳永貴的倡導下,大寨黨支部就確定了"三不要"的原則,即不要國家的救濟款,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物資。一句話,全憑自己的力量戰勝災害。在這個基礎上,陳永貴又進一步提出了"三不少"的口號,即向國家賣糧不少,社員口糧不少,集體的庫存糧不少。"三不要"大寨人已經做到了,"三不少"要到秋收以后才能兌現。公社黨委書記卜鴻義對這個"三不少"也有些顧慮,主要是擔心不減少些征購糧指標,會影響到大寨人的生活。卜鴻義為此還專門找陳永貴談話,勸他說,今年遭了災,哪一家也完成不了征購任務,給你減一減吧。陳永貴不領情,他很干脆地說:"不減,保證完成,而且口糧和儲備都不少。"
陳永貴說到的事情,大寨人給他做到了。盡管遭了大災,但通過全體大寨人忘我的勞動,當年就取得了畝產352公斤的好收成,全村糧食總產達到28萬公斤,比上一年只減產4%,大災之年還賣給國家12萬公斤糧食,社員的口糧也吃到了200多公斤。由于遭了災,總收入比1962年少了2萬多元,干部和大家商量:今年積累不積累?大家熱情都很高,紛紛說:應該多積累,如果不是前幾年積累多,這場大災就過不去。按照大家的意見,這一年大隊留的公共積累占總收入的15%。
電視片《大寨紀實第二集大災之后》回顧和記錄了當年大寨抗災的情況,雖然現在不再有提出“三不要”和“三不少”之類的需要,但大寨人抗災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學習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3ODA3Mzk2.html?f=628374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