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博鏊亞洲論壇”又開場了,熱鬧場面可謂歷史空前。所謂論壇就是討論問題的話壇子,不管對錯,盡管往里裝,開完了以后是不是會倒出來品品卻也未必。
從字眼里看,“博鏊亞洲論壇”只是個亞洲論壇,關注的是亞太事務,芝麻粒的事要談,西瓜類的事也要談,芝麻和西瓜估計與會者最后都各有所得。這樣的會,我不清楚會務費是怎么交的?是中國官方出錢還是與會者各自掏腰包?
既然是中國官方主辦,按我的理解應當是一個平衡性會議,尤其是在涉及國內事務時要顧及到國內各方面的關注,如果把此類會議辦成了某些主流精英的“思想廣告發布會”,我想平民百姓有質疑的必要。
就我的觀感而言,“博鏊亞洲論壇”本質上就是一個“中美論壇”,亞洲與會者的角色與其說是討論問題,不如說是來傾聽問題,或者說是來打聽問題,他們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關心論壇能取得成就,有一部分人則是抱著“友好”的心態占個座位,真正唱戲的還是中美兩國成員。
論壇的主角除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內外高官,最為耀眼的便是中美專家,我可以把他們分成三類:一類是純種的美國人,比如菲爾普斯等人;一類是變種的美國人,比如陳志武、胡祖六等人;一類是混合型“中美國人”,比如張維迎等人。
不要以為只有中國官員關心中國,不要以為只有中國百姓關心中國,那三類專家似乎比任何人都要更“關心”中國,美國人比中國人更關心中國,“中美國人”比普通中國人更關心中國,他們的目光死死地盯住了中國制度的變更。不管亞洲論壇有沒有美國事,論壇最終一定被“中美國人”引向中美的事(制度與現實)。
從往年的經驗來看,他們會不厭其煩的重復著讓中國如何改變制度,如何實現中美制度的無縫對接。用積極的眼光看,這是好現象,中美終于可以在亞洲有氣量地商討問題,其它亞洲人還得聽著。用消極的眼光看,這違背了中國道路的民主化基調。既然在中國主辦這樣的論壇并討論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事務,“三類美國人”是不是要相對靠邊一點呢?能不能少一點話語權呢?非主流專家的聲音能否多一點呢?中國更廣泛百姓利益的代表能不能更好地平衡一下呢?
“博鏊亞洲論壇”只是中國所有官方論壇趨向形式扭曲的一個代表,近些年來,中國幾乎所有的官方論壇都被這“三類美國人”霸占,他們用自己的思維和特權霸道地代表著所有中國人的想法,即使你壓根都不贊同也無可奈何。在中國自己的地盤討論中國事,真正的中國人應該唱主角,這是官方必須站住的道德最低點,每一份“邀請函”代表著一種聲音,非主流也代表了社會底層眾多百姓的利益,他們的被漠視意味著中國官方改革的主導權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甚至只掌握在“三類美國人”的手上,難道沒有哪一級官方思考過這個問題?
論壇不是國策誕生地,表面上看,群眾無須擔心利益損失。然而,論壇絕不只是放氣味的地方,每一次演出都積累了一層耳根內的痕跡,甚至是在磁帶上留下了可重復放音的刻痕,論壇多了,聲音也便成了流行曲,中國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演唱者的流行地帶,這種“留住痕跡式”的思想傳播是所有演變中最和平、最有力的武器,也是高端人士最為熱衷的操作手法。
有些人會跟著主流專家齊唱“未來世界是中美主導的世界”。會不會真的這樣?大抵上講是不可能的,這與你中國人口多不能劃等號,也與你數據上的靚麗構不成一一對應,連國家統一都不敢提及的國家離主導世界差得不是一般的遠,這種迷魂湯只有最弱智的那個群體會醉心于其中。把“博鏊亞洲論壇”辦成“中美論壇”不是中國的現實需要,是“三類美國人”的迫切需要,他們需要每一個論壇的成功,以致堆積成最終主導中國的目標成果。
我從來都不期望誰能用“回歸什么”來改變病痛中的祖國,只想用最低的要求懇請執政者能留一點余光真誠地審視各類群體,你們必須明白:知識豐富的精英們所標榜的道德高地未必是普渡眾生的神壇,他們站得高的基礎也許是血肉和尸骨,弱者較低的道德地勢正是文明社會需要鋪墊的主要目標,縮小虛偽道德落差的最好方式是給所有人平等的議事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