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平墳”事件我沒有特別關注。原因之一是我家在周口沒有祖墳。上周四,《21世紀經濟報道》有一篇通訊:《儒生反平墳》。報道說,“有在周口當地采訪調研的記者告訴本報,‘周口亦曾統計在北京工作、在媒體工作、在部隊任職人員,稱別把他們的祖墳誤平了’。”看了報道,我知道三條里我占了兩條:北京工作、媒體工作。換句話說,就是即使我家在周口有祖墳,也不會被周口政府“誤平”了。我做夢都沒有想到,北京工作、媒體工作雖然不能光宗耀祖,卻有保護祖墳不被“誤平”的特殊功用。
周口市政府平墳的動機,據說是為了節省耕地,保護糧食安全。也有人說,平墳加上撤村并鎮可以節省下約90平方公里農地,恰好是周口市已建的產業集聚區面積,實現了一個建設用地與耕地的增減掛鉤。無論是活人與活人爭地,還是活人與死人爭地,一直是困擾中國多少年的大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帶頭提出死后火化,改革傳統的殯葬習俗。總體上說,這項改革的成果已經惠及后人。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沒有殯葬改革,這60多年死了的人每人都占幾平方米土地,那么,建設用地與耕地比現在還要緊張得多。北京有很多以“墳”命名的地方,現在基本上都是高樓大廈,比如公主墳、八王墳、索家墳等。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不被平掉的墳頭。一切都只是個時間問題。
平墳應當是一個歷史發展的漸進過程。周口市政府的問題出在操之過急,用運動方式搞平墳。這些年,我偶爾乘車在外地農村經過,看到一些地方,田間地頭新墳林立。占地只是一方面的問題,但確實讓人感到缺少規劃,十分零亂。我一直想:每個鄉能否集中在一個地方搞一個墓地,或者是以縣為單位,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以相對方便群眾祭祀為原則,各搞幾個墓地,至少改變目前在自家耕地建墳的落后做法。倘若周口市不是采取運動式平墳這種簡單粗暴、一步到位的方式,而是先搞幾個占地規劃合理的墓地,請老百姓將墳遷入墓地,大概不會引起那么強烈的輿論壓力。活人要給出路,死人也要給出路,不給出路的政策不是好政策。農村以家庭為單位自建墳頭的做法,早晚也要改為政府規劃墓地,最大限度地不讓死人與活人爭地,同時也為了美麗中國,美麗鄉村。你到農村去,看到四處都是大小不一的墳頭,總是不能聯想到美麗吧。
最近,我又看到有媒體介紹新加坡以“罰款”治國的報道。據說“美好的城市”在英語里另一個意思是“罰款的城市”。我相信罰款有效,也有用。但我更相信,罰款只是針對平民百姓,后果將不是“美好的城市”,而是“暴力的革命”。我身邊的官員從新加坡回來,最愛講新加坡罰款,從不講新加坡如何治理貪官,反對特權。而我總是告訴他們,罰款至少要與公平、廉潔配套,否則就是自取滅亡。在一個平墳都要分出三六九等的地方,有些人家的祖墳不能平,有些人家的祖墳非平不可,我估計留下的祖墳在平墳人家眼中一定是另類。我慶幸,我家在周口沒有祖墳。否則,平不平墳,祖宗都不得安寧。 J01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