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1月21日,在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一位靠撿垃圾為生的83歲老太太,在一個垃圾箱里發現5個被悶死的小男孩,年齡在5到10歲之間。他們被悶死之前,分吃了一碗白米飯。
這樣的故事,如果發生在毛岸英和毛岸青流落上海的時期,人們會覺得可憐,但不會震驚。因為,那時的中國處于戰亂之中,許多孤兒流落街頭,誰也救不了。
但是,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今天的中國,卻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我們天天高興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中,而對待無辜的生命,卻如此之無知和冷漠?
在一個說二人轉的喜劇演員可以自己買飛機的今天,在一個科級干部可以擁有22套房子的今天,為什麼解決不了流落街頭的孤兒問題?尤其是有的超級富豪,本人就是孤兒,發財以后,只顧買飛機,卻不舍的花錢扶貧?
這里面的問題,當然不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個政策問題,一個關系到國家興衰的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就是國家沒有徹底解決好貧困,反貧之路,在今天講,依然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
具體一點說,兩極分化的嚴重性,亟待解決。絕對貧困的問題,亟待解決。孤兒無人管理的情況,亟待解決。老人養老的問題,亟待解決。少喊空話,少自我欺騙自己,多做點實事,這樣,建成全面小康,才有希望。
“貧困不是社會主義”,可是,今天的貧困,依然嚴重。
34年前,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政策目標,就是解決廣大人民的溫飽和貧困問題。
照道理,連續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如果兩極分化沒有那么嚴重的話,中國的貧困問題,早就被解決了。
然而,經濟增長的蛋糕,撐死了少部分人,而大多數人得到的實惠,和他們的付出嚴重不成正比。還有少部分人,長期陷入貧困而不能自拔。那5個死去的小男孩,是悲劇的極端例子。而發現他們的那位83歲的老太太,靠撿垃圾度日,在中國也是見怪不怪的貧困現象。
極端有錢人,用數億元買私人飛機,用數百萬元買汽車,用數十萬元買手表,用數千萬元買房子。有的人還娶了數不清的老婆,或包養數不清的情婦。其奢靡程度,另人發紫。有人在國內奢靡不算,還把大量的錢轉到國外炒房地產,購買無法計算的各種奢侈品。
如果有錢人的錢來的正,稅交的到位,老百姓也無話可說。市場經濟嘛,不可能太平等,應該允許比較大的貧富差別。
可是,誰敢站出來說,所有有錢的人,其財富都是正道來的?
有誰敢站出來說,所有有錢的人和壟斷企業,都是老老實實交稅的?
有誰敢保證,納稅人的錢,都能合理的用于民生?
如果沒有人敢站出來理直氣壯的回答上面的問題,那麼,這些小男孩的死亡,就是非正常死亡。政府有責任,社會有責任,每個有錢的人,都有責任。
難道不是這個理嗎?
走社會主義道路,那怕是初級社會主義的道路,就不應該存在比資本主義更加不平等的情況。而現實的情況是,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比中國更加平等,更加沒有絕對貧困。
中國目前的貧困狀況
當然,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用官方的貧困線測算,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10年的2688萬人。用世界銀行的每人每天消費1.25美元的貧困標準,中國貧困人口數量從1981年的8.5億,下降到2008年的1.7億。
統計學的回歸分析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絕對貧困人口就減少2.2個百分點。在其它條件都不變的條件下,中國的貧困人口,早在1990年之前就應該被徹底消滅了。但是,為什么從1990年到現在,人均收入增長了六倍,還有1.7億的絕對貧困人口呢?
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國民收入在全國人口的分配越來越不平等。
如果用基尼系數來衡量收入分配的不均等,而且基尼系數的最低值為0,最大值為100的話,中國的基尼系數,從1990年的25增長到現在的50以上,盡管官方的數據老是沒有超過45。
基尼系數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而且,在人均收入穩定的情況下,基尼系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貧困人口就會提高3.5個百分點。所以,收入不平等,是貧困增長的最大推手。
如果把貧困當成是一個因變量,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數做為兩個自變量。前一個自變量的提高可以減少貧困,而后一個變量的提高,卻可以增加貧困。如果兩個變量同時提高,它們對貧困的正負作用,可以互相抵消。當收入增加的減貧作用,大于基尼系數提高的增貧作用時,貧困就會減少,反之亦然。
可以說,從1995年到現在,中國的貧困人口沒有大幅度的減少,說明人均收入增加的減貧作用,基本上被基尼系數提高的增貧作用所抵消,這是解釋高增長沒有消滅貧困的簡單道理。
我曾經講過,經濟增長有高質量和低質量之分。而衡量高質量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指標,就是經濟增長不會伴隨收入的兩極分化,只有這樣,每個百分點的GDP增長,都能夠有效的降低貧困。
結論
如果光考慮經濟增長,中國過去17年的成績是驚人的。而如果從減少貧困的角度來考慮發展的成就,中國過去的這些年,卻讓人失望。主要的問題,就是增長的質量太低,也就是說,高增長伴隨著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
兩極分化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那些小男孩的死亡,還有那些靠撿垃圾為生的80多歲老人,活生生的表明:長期的經濟增長,沒有有效的惠及最底層的老百姓,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遺憾。
18大提出到2020年,把中國建成全面小康的社會,看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是GDP能否翻倍的問題,也不是人均收入能否翻倍的問題,而是GDP如何公平分配的問題。不抓分配問題,發展解決不了貧困,解決不了孤兒困難,也解決不了老人的困難。
我希望,通過這些無辜小孩的死亡,能夠驚醒有關的部門和人士,尤其是政府官員,不要一味最求速度,而是追求質量,一種能夠盡快消滅絕對貧困的增長質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