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建越多越有文化? / 魏英杰
2012-11-26
有消息稱,我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數量到2011年年底已迅猛發展到3589個,并且還在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
倒不覺得,博物館多了有何不妥。博物館既是一座歷史文化大觀園,也是開闊視野、啟迪民智的大講堂,當然多多益善。以往對這方面重視得不夠,如今多建一些博物館,等于是在還欠賬。何況以人均擁有量看,國內博物館的數量就越發顯得捉襟見肘。在發達國家,平均數萬人即可擁有一座博物館,而國內目前仍是數十萬人擁有一座,仍有不小差距。
不過,近年來國內興起博物館建設熱潮,或許還應歸功于政策鼓勵。2008年初,國家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將博物館、紀念館上升到“宣傳與傳播先進文化”的高度,并明確相關保障機制。如,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單位門票減少部分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運轉經費增量部分由中央財政根據不同地區按比例進行補助。自此以后,新建和免費開放博物館擺上地方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換言之,一些地方開始把這當成了政績工程來抓。
狠抓文化政績,本身也沒什么不妥。只不過,任何東西和政績一沾邊,往往就容易變味、走樣。與大干快上的建設熱情相比,大量博物館的生存現狀卻令人堪憂。“熱熱鬧鬧建設,冷冷清清運營。”這成了一些博物館的真實寫照。如報道披露,山西晉城博物館兩年多處于閉館狀態,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招不到專業人才,等等。資金不到位、運營管理不善、服務水平低下,這些困境使得不少博物館徒具虛名,成了地方裝點門面的文化擺設。
面對上述亂象,不由讓人懷疑:建那么多博物館,有多少真正發揮作用了?以往,博物館要么大門緊閉,公眾無緣一睹芳容,要么收費辦展,偏離公共服務理念。而如今,大部分博物館是免費開放了(不可否認這是一種進步),可如果還是有名無實,只作表面文章,公眾還是難以享有均等文化權利。倘若不注重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及其傳播效果,免費開放只能成為地方政府炮制的一道文化快餐。
這么來看,博物館建越多并不等于越有文化。其中道理就和買書一樣。買書是一件雅事,但買書和讀書并不是一回事。家里書架上放滿了圖書,并不代表這個人有文化,或者說并不等于書中知識都裝進了他的腦袋。這大概只能說明,這個人有買書嗜好而已。同樣道理,一個地方多建幾座博物館也說明不了多少問題。這既不等于博物館發揮了文化傳播功能,也不表明當地文化事業蒸蒸日上。倘若這只是一項文化政績工程,說穿了可能和老百姓沒啥關系。
像這種裝文化范兒的事情,當下并不少見。日前有媒體披露,國內正有不少于30個城市謀劃或正在投入巨資重建古城,有些項目投資動輒數百億元。一邊是隨意拆毀歷史文化建筑,一邊是高歌猛進打造文化穿越工程。這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其內在邏輯頗為相似,就是鉆進文化的螺螄殼里做道場,搞旅游地產開發罷了。問題是,其中不少項目砸的是納稅人的錢,卻從不問老百姓愿意與否。這且不說,在大拆大建過程中,還極可能損及老百姓利益。
免費開放博物館,成本自然也是攤到每個納稅人頭上。花財政錢讓老百姓享有文化美食,這是正事;但如果隨意炮制,只顧自身政績而不能給老百姓文化實惠,這樣的博物館建得越多,只能說是越勞民傷財。
2012年11月21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