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華的博客 網易名博 2012-11-16 07:58:37
新一屆中央政治局七個常委中,有著知青經歷的就有五人!
習近平,1969年至1975年,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知青;
李克強,1974年至1976年,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知青;
張德江,1968年至1970年,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太平大隊知青;
劉云山,1968年至1969年,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蘇卜蓋公社勞動鍛煉;
王岐山,1969年至1971年,陜西省延安縣馮莊公社知青。
這個知青群體,從此被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其他兩位常委俞正聲、張高麗雖不是知青,但也曾是工廠車間一線的工人。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編者按語,在介紹了甘肅省會寧縣城鎮的一些居民,包括一批知識青年到農村安家落戶的事跡后,引述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上千萬城市知識青年下放到了農村勞動。
上述五個政治局常委,就是這上千萬知識青年中的一員,他們曾用自己的火熱激情,把自己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歲月奉獻給了廣大農村。盡管這場“上山下鄉”運動如今被某些人所詬病,但在當時無法發展現代工業的城市背景下,大量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是一種最偉大的戰略,一是緩解了城市壓力,二是讓廣大落后的鄉村受到了知識的傳播,在社會整體進步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知識青年本應呆在高等學府里和實驗室里,我說了,在當時的是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無論是高級干部的子女,還是普通市民家的子女,都一視同仁,在鄉村接受最艱苦的磨練。現在,有著相似經歷的五位常委走到了中國政治權力的中心,肩負起帶領十三億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特殊的知青閱歷,對于他們主政中國有哪些優勢呢?
他們有堅韌的意志力。當年,1700萬知識青年下放農村,與土地融為一體,與農民打成一片,經歷了脫胎換骨的人生磨礪。習近平在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勞動時,挑兩百斤的擔子走十里山路不換肩,他申請入黨十次才被通過。那時中國農民的苦,他們一起吃,農民的累,他們一起承擔,從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城市到貧窮的鄉村,他們挺過來了,煉就了堅韌的意志力。
當前,13億人口的中國正走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面對世界經濟危機和各種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要使這艘大船繼續辟波斬浪,讓13億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不是件輕松的事,中國需要這樣的領導群體,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
他們最知民眾疾苦。毛澤東當年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毛澤東要城市知識青年接受農民的什么教育呢?接受的就是道德教育,農民是知識青年的道德楷模,他們世世代代積善行德,吃苦耐勞,他們的優秀品質深深地影響了一代知識青年。習近平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段話便表明,曾經與老百姓同吃一鍋飯的知青們,他們最懂得老百姓心里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只有且當主政中國的領導集體將老百姓的期盼與執政黨的奮斗目標高度吻合了,中國必將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