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一詞,源于上山下鄉運動。提起上山下鄉,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由毛主席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的指示之后,全國掀起的涉及幾百萬人的中學生上山下鄉熱潮。而實際上,上山下鄉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20世紀50年代便被倡導,目的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人就是他們的典型代表。但是,“知識青年”一詞被人們普遍的知道,并在社會生活中產生深遠影響的,應屬起始自上世紀60年代末的那次規模最大的上山下鄉運動。電視劇《今夜有暴風雪》、《孽債》、《北風那個吹》等等,對當年的知青生活作了生動而傳神的描述。
知青,困難時期吃過糠;文革當中扛過槍;運動后期下過鄉;國企改革下過崗。大悲大喜都和知青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知青,是新中國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頁。有人說,知青是理想的一代,是激情的一代;也有人說,知青是蹉跎的一代;還有人說,知青是垮掉的一代。有人說,苦難(包括知青生活)是一種財富。也有人說,青春無悔。但也有人說:我們到哪里去追尋那逝去的青春歲月?
歷史走到今天,出乎人們預料的是,剛剛閉幕的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選出的7位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是從知青隊伍中走出來的。他們是:
習近平: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知青。
李克強: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知青。
張德江: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太平大隊知青。
王岐山:陜西省延安縣馮莊公社知青。
這說明,不管人們對知青這個群體有什么樣的看法和想法,知青,注定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而且,注定要和共和國血肉相聯。千秋功過任評說,歷史會記住知青這個群體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