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按:這個時候,中國絕不缺少贊美,絕不缺少想象,絕不缺少宏論,“熱”的東西會令眾人目不暇接,“冷”的東西自會顯得相對不足,時值初冬,按中醫理論,還要講究冷熱調和,所以,不妨趁熱給新領導集體提幾個“冷建議”。
我一直認為:今天的中國,既沒有西方人想象中那么壞,也沒有國人想象中那么好,矛盾和問題浮出來及未浮出來的絕不在少數,處理好這些問題關鍵靠政策、靠改革。但是,政策的制定還有一個指導思想的問題,如果定位不準,政策再多,估計矛盾不但不能緩和,相反可能更加激化。不管多高的官,他們都是人,是人,精力總是有限,聽聽民意未見得會有壞處。今天,我不想談具體政策建議,只想談三個寬泛的想法。
第一:建議本屆班子少提口號、少炒概念。前十年,不能說沒做好事,不能說沒有成績,但老百姓為什么如此地深感不如意呢?我想關鍵還是心理落差太大。口號提得太多,承諾做得太多,各種概念炒作太多,而真正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又較少,最后給大家的印象就是:掛著餡餅不讓吃。其實,很多已經吃了,只是吃的人不夠多,結果,吃了的人和沒吃的人都集合起來罵娘,這說明沒吃到好東西的人肯定還是占多數。
以后,黨和政府應當盡可能少定些目標,定下來的目標一定要有人落實,你不落實,天天發規劃,天天喊改革,老百姓就慢慢麻木了,哪個部門、哪個管理者定的目標,就要求他們負責落實,沒落實就要分析原因并告訴國民,如果是能力不足或者失職瀆職所致,相關管理者就應當承擔責任,承諾的東西沒兌現,損害的絕不只是某個人的形象,而是黨和政府的整體形象,國民誠信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源于國家誠信的缺失,所以,要改變國民形象,必定要先改變國家形象,要改變國家形象,就必須先從最高決策層做起,給全社會樹個榜樣,引領整個國家的國民趨于務實,而不是務虛。
第二:建議中央徹底在各個層面取消“快”的指導思想。近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強調“快”,什么都要求快,尤其近十年,某些方面快得都剎不住車了,比如說房地產,一剎車就要把整個國家給殺死,這是極其危險的惡果。“又好又快”、“又快又好”、“平穩較快”等概念都提過,換來換去,本質上都是要求個“快”字,你上面要求快,下面也就必須快,不快就沒政績,沒政績就上不去。
但是,在科技進步保持較慢速度的前提下,你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味要求快,必定要出大問題。現在怎么個快法?無非就是靠粗制濫造,無非是靠注水膨脹,無非靠寅吃卯糧,無非靠挖掘資源,無非靠破壞環境。靠了這些“低水平”的要素獲得的“高增長”對國家可持續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世界的形勢已經很明顯,革命性的科技變革已經過去,新的革命沒有到來,“慢”已經成了全球現象,而不是中國現象。中國官員總是怕慢,說一慢就會死,一慢中國就會亂。怎么可能呢?先有病才會導致死亡,沒病怎么突然會死呢?一個運動員,你如果讓他永遠快跑,他會累死的,必須讓他適時休息或者慢。古今中外,從來都不可能有永遠的“快”,中國不能再盲目求快了,個人建議:用“平穩健康發展”代替“平穩較快發展”的提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其開篇講話中提到“共同富裕”的愿景,我相信這種表述符合最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和期望,實現這種愿景,不完全靠快,科學、公平、正義也許更加能助其目標的實現。
第三:建議盡快彌合國民感情的撕裂,底線須堅守。這些年來,中國流行著“毛鄧之爭”、“左右之爭”、“國共之爭”、“文革與改革之爭”等歷史話題,表面看,這都是民間行為,實質上,引起這些爭論的觸發點還是官方立場,最重要表現是官方把新中國進行了“條塊式切割”,用政治的偏好判定歷史的對錯,經常性顧此失彼,有些提法,經常性變來變去,給了不同群體相互對立的沖突空間。
就一個民主社會來說,爭論不可怕,不爭論才可怕。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都在為爭論而爭論,不是以眼光向前的出發點做健康的爭論,而是帶著彼此仇恨的心態在非理性爭論,某些派系內外勾結,試圖利用歷史片段的分歧挑起國民內部的情感撕裂,甚至有些人還想利用這種分裂搞國民內斗,其危險性不亞于“內戰”,爭論還是應當有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尤其是法律底線,無限制地突破法律底線,必然讓中國進入族群惡斗,傷的是人民,害的是國家。民主的目標是把國民引向理性,而不是仇恨,打著民主的招牌制造國民沖突的行為都是偽民主行為,國家需要有個說法和規范。
一個國家,強大不強大,不全取決于GDP,也不全取決于軍事實力,如果這個國家的國民分崩離析,無論多強大的物質基礎,最后還得接受“挨宰受辱”的命運,新的時代需要新的認知,期望中國最高層能夠把“新中國”看成一個整體,不管是政治表述,還是經濟表述,不要再因人而立,更不要揚張抑李,中央果斷地切除了各種不健康的爭論誘因,非正常斗爭的市場自然慢慢消失,逐步把國民爭論引入到“國家未來”的主題上,我相信中國會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老實說:解決好這幾個“冷問題”,本人對未來五年保持信心,解決不好這幾個“冷問題”,本人并不看好未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