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媒體近日搞了個什么“企業家論壇”,集了些各界大腕,想聊的聊,該講的講,愛玩的玩,熱鬧一陣之后,發發牢騷也是自然之事。當然,他們還得延續一貫的套路,把批評政府作為桌上的必備大菜,似乎誰不批政府就不夠有人格,這也算是“企業家們”的中國特色吧!
政府可不可以批呢?我想是可以的,做得錯的地方,該批就得批,我也經常批,歌功頌德反而會害政府。就一個民主社會來講,發牢騷也是一種自由權力,企業家也有這個權力,經濟學家和各類專家都有這個權力。然而,莫名其妙地批又未必是件好事,尤其是有“企業家、專家、學家”等帽子的所謂名人就真不要亂發牢騷,象茅于軾、陳志武、張維迎、任志強、潘石屹等大牌專家、企業家更不要信口開河,千萬別單獨提什么“企業家人權”和“企業家生存環境”等可笑問題。在柳傳志等人看來,企業家好象比農民還過得沒尊嚴似的,可能嗎?千萬別自我悲鳴以圖獲得新的空間,就算把頂層領導者的選擇權交給你們精英,又能怎么樣呢?把選領導人的權力交給精英,你們“企業家人權”就打造成鐵籠子嗎?無論你們怎么精法,我是不同意把投票權讓給你們的,無論出多少錢,反正我這一票不賣給你們。
這次論壇最讓人感到不可理解的有兩個觀點:一說企業家在中國沒有足夠的人權;二說中國民營企業沒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先說第一問題——“企業家人權”。單獨把“企業家人權”提出來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我沒聽說過,世界上也沒看到哪個國家提過,人權是對全人類每個個體而言,不是對法人主體而言,企業家如果代表他的企業,那么他維護權益的最好方式是國家有關企業運作的相關法律法規,與人權沒有任何關聯。如果單純從個人角度分析問題,企業家受到的人權損害度與普通民眾比較遠要小得多。從財富擁有角度講,不管多大的企業家,總體講也比工薪階層和農民更獲得尊重,更受到政府厚待,我看不出中國政府專門有侵犯企業家個人人權的普遍現象存在,人權得不到保障的最大群體是中底層人民。
有些人故意把“企業權益”混淆為“企業家人權”,這是完全錯誤的思想誤導,是有意制造中國不同階層之間的感情對立。要保護人權,就要普遍性保護,而不是刻意保護某個群體、某個階層,如果在人權事業推進過程中,有意把某個階層的權益擺在不同階段區別對待,那么中國走向權貴社會是必然之路,出現階層斗爭也是必然之路。民主事業也好,人權事業也好,現代社會不允許有任何優越感和人權的先后秩序,西方國家也沒有單獨提到“企業家人權”的先例,社會主義中國更不應有此提法。
另外,不要把民營企業家的個別遭遇擴大為全體企業家的普遍現象,有沒有企業家人權受到侵害呢?肯定有。但是,大家不妨審視一下自己所處的生活空間,是普通民眾的人權更能得到保護還是企業家的人權更有保障?照我看,企業家比平民普遍似乎更有人權保障,如果硬要批評政府某個責任方,普通民眾倒更有資格。
第二想談談民企的生存環境問題。論壇名人大談中國民營企家的生存環境不好,一說是政府對企業進行掠奪性收稅和收費,一說政府對民營企業融資如何如何摳門,還有說政府故意縱容國企排擠民企,表面看是有道理的,但實質上未必如此。
按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統計數據稱,中小企業稅負總額達企業產值的約30%,與大企業基本相當,民營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所以深感壓力巨大。如果單從承受能力來講,越小的企業承擔能力自然越弱,稅負感也越明顯。但是,中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在進行面向中小企業的稅賦改革,營改增的試點范圍也在加大,減免的企業類別也在增多,這些舉措毫無疑問是正面的,但執行和推廣需要時間,并不存在政府刻意漠視民營企業的問題,硬要怪政府,也只能怪政府在產業引導和結構調整上做得太差,房地產和虛擬經濟對實體產業的吸資效應太強。有眼光、有思想的民營企業就不會被泡沫迷住靈魂,搞不好的民營企業多數參與了資產炒作的非實體經營。有意把民營企業的生存困難獨立出來,未免讓人想到另有它意。
另一方面,從工資占產值比來講,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應當有先天的“制度優勢”,西方國家由于工會的強大作用,工資制度相當完備,企業總負擔中薪資負擔比例遠高于中國各類企業,在中國,并沒有政府和協會強制企業家按限制的比例開出薪資,美國工資占GDP約56%,德國約占53%,英國占到55%,而中國只占15%左右。表面看,這與稅賦無關,本質上講,民營企業的負擔是減輕了,財富分配的壓力減小了,對民營企業家而言,就是“企業家老板”的個人財富增多了。如果政府強行干預增加工資以平衡減少稅收也是一條出路,看各類企業愿意選擇哪條路?“降稅增薪”怎么走才最合理?總的企業支出絕不可能減少,當然,也不會比西方國家多。按西方體系要求企業,中國將有更多企業快速死掉,不要總是怪中國制度虧待了民企。在這里也必須指出:中國政府的責任是沒有把收上來的稅費使用好,沒有達到財富調節的根本目的。
再從其它的稅賦制度來看,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環境也是相當優越的,沒有遺產稅、暴利稅、富人稅、繼承稅,贈予稅等,中國富人到了歐美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劫富濟貧”,中國才是真正的富人天堂,幾乎很難找到象中國這樣寬松的富人生活環境,埋怨政府虧待富人、虧待民營企老板,是說不過道理的,是沒有良心的。
說政府拒絕融資和擠壓民企也不完全客觀。中國的金融業有政府影響,但總體上已經實現市場運作,是否給予融資,很大程度上由金融企業說了算數,政府并沒有干預多少,某些大型國企獲得優待確屬事實,但多與國企的承載能力及信譽有關,不排除有政府擔保的因素在內,最重要原因恐怕還是金融風險的考量。真正有技術、有市場的民營企業并不缺少融資渠道,目前在中國稍有些名氣的民營企業,象三一、華為、中興等企業,只要缺錢,金融企業都找上門給他們融資,而不是拒絕。現在,還沒有官方統計具體數額,就我觀察,中國民營企業的總融資額未必比國企要低,民企單個融資量少,但民企總數十分龐大,靠銀行資金過日子的民企多如牛毛,靠銀行的錢玩資本游戲和炒樓游戲的民企也大有市場,不要小瞧這一塊,搞不好就會成為中國金融危機的重災區,現在官方也壓著、緩著這一塊不聲張。
國企擠壓民企的現象仍然存在,但也不嚴重,因為中國現在僅存的國企行業也不多,本來就只有少數幾個行業由國企在支撐,國家給予一定的支持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現行國家制度所必須的政策保障,甚至是保持國家性質的特別之舉,本屆政府一直都在制定對民企業放開的產業領域,哪談得上圍堵一說?除了少數行業,國家實際上用二十多年時間把大部分國企都解體了,在這個過程中,應當說民營企業是最大的受益者,很多民營企業家實質上就是原來的國企老板或者特別人士,搖身一變就成民營企業家了,老百姓并沒有從國企私有化的過程中獲得過好處,吃到肉的人反倒要埋怨肉吃得不夠爽,似乎太貪心了點。中國商品中的假、冒、偽、劣幾乎全出自民營企業,幾十年來,政府一直都是在有意無意地放縱他們活著,這是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的“優越環境”,要批評政府的更應當是平民百姓。
我認為,中國民營企業困難的根本原因并不出在政府,而是企業本身,90%的民企缺乏創新能力,缺少技術支撐,缺少核心競爭力,缺少品牌效應,缺少現代管理意識,缺少市場前景,缺少法制觀念。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都活得很好,低端、低質的粗放型企業,政府銀行給再多的錢,減再多的稅,就是全免稅,都不會走得很遠,這相當于給病人吊著藥瓶子跑步,跑不了多遠還是得倒下。我個人認為:中國政府還是不要太聽某些經濟學家的話,中國所謂著名的一群經濟學家,看他們的做派和他們的口氣,好象把世界全交給他們,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好象世界上就他們幾個最懂經濟,結果,他們交給政府的“高級補藥”大多成了毒藥,實際上,政府遵民意比依賴專家更靠譜。
中國發展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的發展根本出路在自己,而不是在政府,政府的責任是盡快實現國企和私企在法律法規上的相對公平化,國企搞不好就破產改制,私企做不好,也要走同樣的路,不管國企民企,“內生式”發展是唯一出路。
富人放大民企困難現象中的政府責任,表面上看是爭取經濟權力,本質上看是在搶要政治權力,近年來,權貴與媒體的共振效果越來越明顯,民企老板在共產黨代表中的比例不斷擴大,既是物理反應,也是典型的化學反應,最終的反應產物是什么可能還要看中底層平民的覺醒程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