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個陳光誠?
秋巖
近日,山東沂南縣人陳光誠進入美國使館事件成為多家西方媒體的頭版頭條。經過中美兩國一番磋商,最后陳光誠自行離開使館到醫院治療身體。據說事件變化還會有些波折,讓我們且看事態下一步的發展。
盲人陳光誠是西方媒體和國內一小撮自由派圈子里傳說的“維權英雄”,也是他們吹捧打造起來的。不知什么時候陳光誠還被安上了“律師”的頭銜,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和一些類似的所謂“人權斗士”一樣,他名聲在外,在國外有著遠超過國內的知名度。這次事件,更是占據了西方多家媒體的重要位置。但有趣的是,按筆者去年在沂南縣訪問接觸的經驗,相比之下,當地并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位大名鼎鼎的“盲人律師”。
這其中的理由,自然讓那一撮自由派的人士想不通,他們或者抱怨“迫害封鎖”,或者埋怨百姓麻木。其實用尊重普通百姓感受的視角來看,這也沒有什么不可理解的。陳光誠的是非,終究是一件小事,是基層上的個案。中國社會的穩定繁榮,是建立在基層廣大老百姓相對滿意的基礎之上的。一小部分媒體人和知識分子在網絡和媒體上的抱怨渲染,其實不代表中國社會的基本面。對這些人來說,關上電腦,走到街上,也許可以讓他們更接地氣。
當然,基層治理中有許多問題,這沒什么好回避的,具體問題可以具體商討解決。但西方勢力早早的摻和進來,就讓整個故事變了味。多年之前,美國就授予當時籍籍無名的陳光誠各種所謂獎項,表彰他推動“自由人權”之功。一些國內自由派媒體人也聞風而動,把陳光誠和中國政府、體制對立起來,用一位殘疾人的悲情形象暗示中國社會有多么的黑暗。
這些內外勢力要的是一個給中國政府找茬尋釁的理由,一個制造炒作話題的棋子。陳光誠作為一位盲人,獲取信息不便,性格中又有偏執的一面。在這些人的包裹引導之下,他對社會、對政府的判斷越來越偏狹,走上了以“維權”對抗當地政府的歧路。那些人好像把他打造成了一個“英雄”,但被這些支持者架在爐火上的滋味,恐怕陳光誠和他的家人心里最清楚。
這次事件中,這些內外勢力的炒作更是達到了荒唐的頂峰。喜愛作秀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親自上陣,參與炮制了一出陳光誠進入美國使館“尋求庇護”的鬧劇。
如果讀者有些閱歷,可以記得以前的美國駐華大使個人在中國社會并不出名。美國大使在中國輿論中突然變得知名起來,這是近兩任美國大使身上的新現象。這里有美國政府經濟困難、內交外困形勢下試圖推行互聯網時代軟實力的策略,也是中國國內自由派媒體人積極配合互動的結果。
現任美國大使駱家輝尤其擅長在中國媒體中宣傳自己。他上任以來,頻頻挑動中國社會輿論,作“平民生活秀”、干涉北京城市管理,已經具有了給中國輿論做“議題設置”的能力。這次更“以非正常方式”將陳光誠帶入美國大使館,可謂肆意妄為。
從中美國際關系的大局來說,駱家輝主動搶來一個“燙手山芋”,這是不智的行為,給美國政府自己也添了麻煩。從長遠來說,妄圖干涉中國內政,無助于中美互信和世界格局的穩定塑造。
這些國際關系上的大事,我們且不去說它,自有兩國政治家磋商解決。到塵埃落定的時候,人們自然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美國這些西方國家“人權價值觀外交”的虛偽本質,可以看到陳光誠這樣的前臺小棋子被內外勢力合謀利用的凄楚和無奈。
就說這次吧,陳光誠進入醫院治療之后,突然情緒大變,找來美國媒體記者,聲稱被美國使館恐嚇欺騙,表示自己改變主意,要帶全家去美國。激動難過之余,流下了淚水。
也許陳光誠曾經是一個真誠的理想主義者,對一個理想主義者來說,沒有什么比信仰破滅更難過的了。這個時候,他才發現,原來美國沒那么美好,那些支持者也并不真誠,他們都只是想利用自己罷了。
陳光誠事件總會有個結局,事情落定之時,我們總需要總結點什么。陳光誠的悲劇的原因我們分析過,那中國社會有多少陳光誠的種子呢?或者說,我們未來還會不會有新的“陳光誠”出現?
盲人陳光誠走上這條歧路,有他個人值得同情的原因,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實在中國社會,也有一些人會主動選擇這條邪道。
比如山西有一個自稱“維權斗士”的“媒體人”李建軍,曾多次圍繞陳光誠事件進行炒作。而據了解,他其實只是一個曾因敲詐被開除的前記者。
李建軍這類人往往以媒體人的身分出現,他們打著“維護人權”、“公平正義”這些美好的旗號,干的是憑借媒體關系和網絡推手操作“吃新聞”的勾當。他們自稱“調查記者”、“維權人士”、“律師”,對地方政府和企業敲詐勒索,憑借炒作負面新聞牟利,如果沒有負面新聞,那就干脆捏造炮制一樁。
他們之間,和一些自由派媒體人、國內外知識分子,廣泛聯絡,犄角相應,聯動炒作。一旦有執法部門試圖對他們進行處理,他們馬上就大叫大嚷,聲稱“扼殺新聞自由”、“言論迫害”、“打擊報復”,甚至像陳光誠一樣,去“告洋狀”,主動充當西方勢力的可悲走卒。
在這些人嘴里,中國的新聞環境非常不自由。可是有趣的是,據美國《紐約時報》今年四月初的報道,中國的有償新聞現象幾乎是全世界最嚴重的。
《紐約時報》的報道沒有詳細的統計,但是在基層有一些類似李建軍這樣的真假記者敗類,在網絡上有黑社會一般的網絡推手,這是不爭的客觀現實。對真心希望中國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人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環境約束。
我們難保不再出現新的“陳光誠”,但中國什么時候、出現幾個“陳光誠”,這不應該取決于國外勢力和國內一小撮自由派,而應該取決于我們自己的人民和政府。當廣大人民對生活的滿意情感可以在網絡上得到更廣泛有效地表達,我們的有關部門可以更理直氣壯地清理那些妄圖代表民意、代表正義的敗類,我們那時可以完全不必在意還有幾個人想做“陳光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