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已走到其發展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笔澜玢y行行長佐立克2月28日在該機構《2030年的中國》研究報告發布會上如是說。佐利克認為,“中國目前的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而世行希望其開出的“處方”會被用于中國的改革藍圖。一些西方主流媒體也借機給中國開“藥方”。不過,一些中國經濟專家和分析人士對《世界新聞報》指出,西方真心和假意并存,最終是為了從中國獲利。
西方輿論先唱衰再支招
世界金融危機余波未,中國近期宏觀經濟形勢又較為復雜,西方輿論先是為中國做出了一系列“危險預報”,隨后又開始熱情建言支招。
從去年開始,部分國際機構刻意夸大中國物價上漲、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地方債務、銀行呆壞賬增加等問題,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等外資機構紛紛下調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經濟展望報告》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美國《華爾街日報》還曾提醒投資者“當心中國軟著陸失敗”。
不久前,美國《時代》周刊網站刊登了該刊資深記者邁克爾•舒曼的一篇文章,評論中國經濟形勢。作者認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可能在2014年到2015年間爆發危機”。
經過一番唱衰后,國際機構和西方主流媒體又開始獻計獻策,給中國開出不少“改革藥方”。
世行在題為《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的報告中,提出了中國未來20年所面臨的風險及應對的措施建議。世行報告引入注目的部分主要包括,重新界定國有部門和私營部門的作用,完成向市場經濟轉型;為所有人提供均等機會和社會保障;改善財政可持續性;確保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利益攸關方繼續融入全球市場等六大“諫言”。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主編約翰•麥克列威特3月2日在清華大學發表題為“全球動蕩與中國崛起”的演講時就建議“中國應當在國有企業、銀行與資本自由化等方面,以及世界銀行報告中所提到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評論員雷思海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采訪時對此指出,西方媒體和經濟學家此前集中唱衰中國經濟,就是為了讓隨后開出的藥方更容易被接受,最終是想讓中國盡可能倒向西方的發展模式并從中獲利。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亞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強調,西方輿論力挺佐利克給中國經濟改革支招,最終是為了利益。譚亞玲解釋說,西方國家不僅仍受金融危機余波影響,而且大都面臨財政和債務難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非???,外國資本非常想進入中國市場,并試圖從中得到更多回報,所以會制造出“期待中國市場更加開放的論調”。
西方“開藥”的真心與假意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石油價格高位波動、許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仍然較大。歐盟委員會在最新報告中預測,今年歐元區經濟將萎縮0.3%,陷入輕度衰退,歐盟27國經濟增長也將陷入停滯。美國經濟因面臨債務壓力、投資增速放緩等負面因素影響,而被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為“今年經濟增速僅為1.8%”。
與之相比,2000年至200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累計貢獻已經超過美國。日本大和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金森俊樹指出,“金融危機中,中國成為穩定世界經濟之錨”。
顯而易見,與西方萎靡不振的經濟狀況相比,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支持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因此中國理應有信心和實力獨立完成自己的改革功課。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世行的報告可聽可不聽,反駁是沒有意義的,中國能正視自己的問題就好”。
而在譚亞玲看來,佐利克對中國現狀以及中國目前現行的機制特性還是比較熟悉的,他強調按照市場模式來改革中國現狀,這是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是好的方面。
不過,譚亞玲也表示,在西方向中國提出開放的時候,首先還是看開放的狀態和程度是否適合中國。雷思海也警告,世行報告中暗含削弱中國國企實力的意圖,這很可能是為了降低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中國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并不排斥“外來思維”。以金融行業為例,中國不僅看重全球視野和國際慣例,還更加注重與本土市場相結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巴曙松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1997年的時候,中國的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上,資本金、實力、市值、總資產規模均名不見經傳;而現在,在全球市值前十大銀行中,有三、四家都是中國的銀行?!卑褪锼烧f,將全球視野與中國本土具體金融市場結合,進而推出獨創性的方案,往往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既不能片面強調中國國情,也不能單按照國際慣例來做”。
由此可見,西方給中國開出的“改革藥方”顯然不是必需品,對其中的“真心”參考即可;對其中的“假意”可完全置之不理,甚至還要保持警惕。
中國人應敢于獨立批判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2月28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最吸引眼球的環節恐怕還要數“中國獨立學者鬧場”。
當時,一名自稱“獨立學者”的杜建國從會場中站起身來,憤怒地打斷了佐利克的發言,指控世界銀行的報告對中國是一劑“毒藥”,并當場派發,他的文章--《世界銀行,帶上你的毒藥滾回美國去》。
對于鬧場的中國獨立學者,世行行長佐利克表示,在美國,面臨到這種抗議跟爭論是很正常的,所以他很適應,但是也希望類似的爭論能夠在一個可以共同討論的一個形式下來進行。盡管如此,在外界看來,杜建國的這一舉動仍然反映出國內學界的一個重要態度,即反對國際經濟機構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并對歐美的發展模式進行反思。
事實上,不論這位獨立學者的觀點和理論是否站得住腳,其敢于質疑世界銀行這類西方主流金融機構的勇氣就是值得肯定的。
敢于向西方質疑的獨立學者精神對處于轉型期的國家尤為重要。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各界就輕信了國際金融機構開始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市場經濟,并主動尋求IMF的資金支持。結果“休克療法”不僅未醫好弊病,反而對俄經濟和社會造成重創。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雖仍被看好,但在西方輿論炒作下,已被可以營造出“急需改革,否則難以維系”的氛圍,因此也需要這種敢于向西方說不的聲音敲一敲警鐘。
改革不必遵循已有模式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確實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但中國能夠成功實行調整,把經濟發展持續下去。
香港《大公報》3月3日刊發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陶文釗撰寫的文章,文章強調“中國在二十年機遇期內可以實現持續高速增長,而且還可以延長機遇期”。
文章還強調,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在遵循什么已有的模式。對于人口如此之多、家底又如此之薄的經濟體來說,中國必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摸著石子過河”的道理,也是中國過去三十二年的實踐。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3月7日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中國有能力保持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西方輿論先唱衰再支招
世界金融危機余波未,中國近期宏觀經濟形勢又較為復雜,西方輿論先是為中國做出了一系列“危險預報”,隨后又開始熱情建言支招。
從去年開始,部分國際機構刻意夸大中國物價上漲、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地方債務、銀行呆壞賬增加等問題,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等外資機構紛紛下調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經濟展望報告》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美國《華爾街日報》還曾提醒投資者“當心中國軟著陸失敗”。
不久前,美國《時代》周刊網站刊登了該刊資深記者邁克爾•舒曼的一篇文章,評論中國經濟形勢。作者認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可能在2014年到2015年間爆發危機”。
經過一番唱衰后,國際機構和西方主流媒體又開始獻計獻策,給中國開出不少“改革藥方”。
世行在題為《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的報告中,提出了中國未來20年所面臨的風險及應對的措施建議。世行報告引入注目的部分主要包括,重新界定國有部門和私營部門的作用,完成向市場經濟轉型;為所有人提供均等機會和社會保障;改善財政可持續性;確保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利益攸關方繼續融入全球市場等六大“諫言”。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主編約翰•麥克列威特3月2日在清華大學發表題為“全球動蕩與中國崛起”的演講時就建議“中國應當在國有企業、銀行與資本自由化等方面,以及世界銀行報告中所提到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評論員雷思海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采訪時對此指出,西方媒體和經濟學家此前集中唱衰中國經濟,就是為了讓隨后開出的藥方更容易被接受,最終是想讓中國盡可能倒向西方的發展模式并從中獲利。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亞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強調,西方輿論力挺佐利克給中國經濟改革支招,最終是為了利益。譚亞玲解釋說,西方國家不僅仍受金融危機余波影響,而且大都面臨財政和債務難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非???,外國資本非常想進入中國市場,并試圖從中得到更多回報,所以會制造出“期待中國市場更加開放的論調”。
西方“開藥”的真心與假意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石油價格高位波動、許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仍然較大。歐盟委員會在最新報告中預測,今年歐元區經濟將萎縮0.3%,陷入輕度衰退,歐盟27國經濟增長也將陷入停滯。美國經濟因面臨債務壓力、投資增速放緩等負面因素影響,而被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為“今年經濟增速僅為1.8%”。
與之相比,2000年至200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累計貢獻已經超過美國。日本大和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金森俊樹指出,“金融危機中,中國成為穩定世界經濟之錨”。
顯而易見,與西方萎靡不振的經濟狀況相比,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支持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因此中國理應有信心和實力獨立完成自己的改革功課。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世行的報告可聽可不聽,反駁是沒有意義的,中國能正視自己的問題就好”。
而在譚亞玲看來,佐利克對中國現狀以及中國目前現行的機制特性還是比較熟悉的,他強調按照市場模式來改革中國現狀,這是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是好的方面。
不過,譚亞玲也表示,在西方向中國提出開放的時候,首先還是看開放的狀態和程度是否適合中國。雷思海也警告,世行報告中暗含削弱中國國企實力的意圖,這很可能是為了降低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中國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并不排斥“外來思維”。以金融行業為例,中國不僅看重全球視野和國際慣例,還更加注重與本土市場相結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巴曙松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1997年的時候,中國的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上,資本金、實力、市值、總資產規模均名不見經傳;而現在,在全球市值前十大銀行中,有三、四家都是中國的銀行?!卑褪锼烧f,將全球視野與中國本土具體金融市場結合,進而推出獨創性的方案,往往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既不能片面強調中國國情,也不能單按照國際慣例來做”。
由此可見,西方給中國開出的“改革藥方”顯然不是必需品,對其中的“真心”參考即可;對其中的“假意”可完全置之不理,甚至還要保持警惕。
中國人應敢于獨立批判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2月28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最吸引眼球的環節恐怕還要數“中國獨立學者鬧場”。
當時,一名自稱“獨立學者”的杜建國從會場中站起身來,憤怒地打斷了佐利克的發言,指控世界銀行的報告對中國是一劑“毒藥”,并當場派發,他的文章--《世界銀行,帶上你的毒藥滾回美國去》。
對于鬧場的中國獨立學者,世行行長佐利克表示,在美國,面臨到這種抗議跟爭論是很正常的,所以他很適應,但是也希望類似的爭論能夠在一個可以共同討論的一個形式下來進行。盡管如此,在外界看來,杜建國的這一舉動仍然反映出國內學界的一個重要態度,即反對國際經濟機構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并對歐美的發展模式進行反思。
事實上,不論這位獨立學者的觀點和理論是否站得住腳,其敢于質疑世界銀行這類西方主流金融機構的勇氣就是值得肯定的。
敢于向西方質疑的獨立學者精神對處于轉型期的國家尤為重要。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各界就輕信了國際金融機構開始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市場經濟,并主動尋求IMF的資金支持。結果“休克療法”不僅未醫好弊病,反而對俄經濟和社會造成重創。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雖仍被看好,但在西方輿論炒作下,已被可以營造出“急需改革,否則難以維系”的氛圍,因此也需要這種敢于向西方說不的聲音敲一敲警鐘。
改革不必遵循已有模式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確實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但中國能夠成功實行調整,把經濟發展持續下去。
香港《大公報》3月3日刊發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陶文釗撰寫的文章,文章強調“中國在二十年機遇期內可以實現持續高速增長,而且還可以延長機遇期”。
文章還強調,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在遵循什么已有的模式。對于人口如此之多、家底又如此之薄的經濟體來說,中國必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摸著石子過河”的道理,也是中國過去三十二年的實踐。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3月7日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中國有能力保持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