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領導干部來說,如何對待下屬的缺點和不足體現著自己的修養境界、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所謂幫人補短,就是及時發現和指出下屬存在的缺點和不足,然后采取批評、教育、談心等方式,幫助下屬彌補與克服這些缺點和不足”。以上是3月20日《人民日報》一篇文章的觀點。由此出發,我聯想到最近的重慶人事變動。
神仙對決已分高下,小鬼卻依舊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于是,除了被怎么樣就是打醬油,傳謠、信謠的也不少,至于小鬼對神仙,不信者恒不信,信者,有些不再那么信了,也就是說,一方損失了1萬,另一方丟掉了3千。這個集體有著輝煌的歷史,現在依然是中國最優秀的,無可替代者。關于后半句,如果你有疑問,請舉一個能與之相提并論的,不要多,一個就行——請你直截了當,別繞,別太文學。
這會兒“恒不信”們正在竊喜吧?而我卻憂心忡忡,不為那1萬,不為那3千,為的是那一萬三。威猶在,信待建,霧都事變仍茫然。也就是這些天春光明媚,心情舒緩了許多,因而得以繼續反思這場人事變動。我介于恒信與恒不信之間,當她感冒時,恒信說她身體健康,恒不信盼她掛掉,我則希望她盡快恢復健康。她經歷過難以計數的生死劫,不是玻璃制品,這點兒波折算得了什么?
作為一個網絡寫手,我屬于很晚對重慶事變發表評論的,因為我不喜歡將評論建立在不可靠信息的基礎上。第一篇評論是“渴求真相”,其事實基礎是真相不明,謠言四起,難辨真偽;第二篇是“讓人說話”,事實基礎大家都知道,這里不重復;第三篇,也就是本篇,如標題所述,關于“放水養魚”——嚴格地說后面還有4個字,即“突然收網”。
“放水養魚”是古今中外的政界常見的招數,運用得妙往往有奇效。奇效是這枚硬幣的一個面,另一面則是觀感與奇效之間的遠距離,被修理者縱然口服也未必心服,旁人眼里則樣子不太好看。在真相大白之前,我不會從整體上評價這件事的對與錯,僅僅是就已經存在的事實發表個人看法。
先不論重慶人事變動自身的是非優劣,起碼官方在文宣上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1、在一個中偏右的網站反而需要批量刪除評論甚至根本就不讓評論,足見輿論準備不足;2、官方對同一件事,時間不同,發言人不同,定性不同甚至相左,比如我們至今也拿不準究竟是孤立事件還是路線問題;3、千呼萬呼不出真相,任由謠言滿天飛。或許事件本身有難言之隱,但再丑的媳婦還得見公婆吧?謠言泛濫之弊肯定勝過難言之隱披露。
比文宣更不成功的是放水養魚的方式。我之前從未用過“北京模式”和“重慶模式”的提法,假設“重慶模式”真的存在,那么,它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且沒有藏著掖著,高層肯定的話也不止一次兩次見諸于媒體。如果那種模式存在嚴重的路線問題,請問,上級阻止了沒有?重慶再大大不過中央,薄氏再能能不過政治局這個集體,理應“及時發現和指出下屬存在的缺點和不足,然后采取批評、教育、談心等方式,幫助下屬彌補與克服這些缺點和不足”。
提醒并勒令糾正后,下屬陽奉陰違甚至左耳進右耳出,那是下屬的錯,這些都略去而是坐等魚大后突然收網,上上下下都得反思。中央和封疆大吏的關系應該是老子和兒子的關系,不是敵我關系,犯不著坐等對方出錯后給出致命一擊。若路線沒大錯而是處理個案的方式方法問題,到哪步處理到哪步,不敷衍,不上綱,然后撥一半話語權給屬地百姓,畢竟鞋子是否合腳,腳最清楚。
本人立場中偏左,這就決定了我的涉政評論觀點相對平和,如果連這種評論也要河蟹掉,我會覺得連自辯都是多余的,不讓說我不說就是了。說“一致擁護”和“堅決服從”的不見得比我這個直言相告者更忠誠牢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