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忠:學生集體毀書欲毀掉什么期望什么?
高爾基說,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奧斯特洛夫斯基說,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有關書的名言警句很多很多,都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讀書獲取知識,知識造就人才,人才可讓自己和家人幸福,人才還可造福社會。既然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媒介,那為何湖南湘潭湘機中學學生在晚自習中集體毀書?沒了書,他們怎么學知識?他們到底想毀掉什么,期望什么?
不難看出,這些學生毀書的根源在于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時間,且因極度疲憊,這半天休息時間只能睡覺,不能很好休息,不利于身體健康,不能娛樂、交往等等。
機械設備、計算機盡管沒有思想感情,但是,若過度運轉也會出故障甚至毀壞。人的運動也是有極限的,一旦超過極限,便會疲憊累倒引發疾病甚至死亡。人在疲憊中的勞動效率有多高,不言自明。學生在恍惚中學習,到底能吸收多少?學生的主要任務盡管是學習,但若沒有輕松快樂以及必要的交往,即使學業不錯,但做人方面就難說了,其心理健康與否也令人擔憂。因此,他們想擺脫那無形的桎梏,應予理解并支持!
造成他們苦累的原因當然是補課。學校補課的理由是課間時間無法學完以及升學考核壓力極大,補課可給學校創收以彌補教育經費不足,可改善教師待遇?
我們不禁要問:課間時間為何學不完?是不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有無解決辦法?是教學大綱設置的課程太多,可否科學合理地調整?升學壓力來自哪里,應試教育何時廢除,呼喚已久的素質教育何時能來?教育經費及教師待遇到底合理否,需要進行評估。政府的教育投入到底合理或足夠與否,也需要考量。而所有這些問題,都涉及教育體制。
筆者不懂教育體制對人才培養的作用等等,自然不能充分闡釋。不過,一個科學合理并有利于人才培養,還適合社會健康發展的教育體制,是不是可摧毀讓學生苦累而不悅的桎梏?對此,更多的學生選擇接受、沉默、抱怨,只有湖南的這些學生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表示。這實際上是所有青少年共同的心愿,他們想毀掉不科學合理的體制設置,期望重構一個能造就他們素質較高的有用人才,而不是僵硬呆板的教條的高分數上榜生。
以上這些,實際上已是老生常談。但是,長久的常談也無濟于事,故再次贅述,轉達所有青少年共同的訴求。僅此而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