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副書記為何急呼出臺《編制法》
——老百姓再勤勞也難養1000萬公務員
中國的官太多,很多職位扎堆配置,不少冗員呆在辦公室里,喝喝茶、看看報、聊聊天,無所事事。
對于這種冗員充斥的官僚機構,“精兵簡政”的戰刀早就舉了起來,可就是砍不下來。減誰呢?放眼看去,沒有外人,都是自己小圈子里的,沾著親帶著故,把誰裁汰下去,在面子上都說不過去。如此好著這種官本位的面子,以致冗員充斥、官滿成患、民怨載道。
據3月11日的《南方都市報》披露,“全國人大代表、中紀委原副書記劉錫榮日前建議制定《編制法》遏制官滿為患。劉錫榮說,十年前全國公務員600萬人,現在已增加到1000萬人。一些地方,亂設機構、亂定級別。一些地方政府秘書長有十幾個,每個秘書長都要給房子、配汽車,這些支出最終都是老百姓埋單。老百姓在勤勞,官太多了,也不得了,養不起。過去一個縣委,百把人以上,就是大縣委。現在,我到鄉鎮去看,有的鄉鎮三、四百個干部,小汽車停下好幾排。”
國民財富,說到底也還是靠老百姓的生產勞動創造出來的。一個國家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口越多,那么他們創造出來的國民財富也就越多。
而如今,把這么多的官人扎堆安置在那些非生產的機構里無所事事、吃白食、閑養著,這實質上也是一種人力資源的錯位配置。因為這樣的配置實則就是一種社會生產力的流失,同時也還讓這些人滋生起不少好逸惡勞、鋪張浪費的習慣來,糟蹋老百姓的血汗錢。這些人依憑著權力的尋租和濫用,搜刮錢財、為所欲為,過著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生活。還是當官好啊!當了官,位子、房子、車子、票子、奶子,都會滾滾而來。如此以來,有頭有臉、有關系、有后臺、有靠山的人,都爭著搶著去當官。
每一年的大學畢業生不去奔赴到那些生產一線創造財富,而卻擠破腦袋地報考公務員,爭著去當官,這決不是什么好事,而實則是一種社會生產潛力的極大流失。如果繼續通過這種人力資源的錯位配置,而讓這些吃皇糧的官員隊伍進一步地膨脹起來,我們的國民負擔就會越來越不堪重負,更多的老百姓就會被壓垮在那種體力的超負荷透支上。
增進更多的生產力,創造更多的財富,就必須通過合理的編制而把那些扎堆在政府機構中的冗員重新配置到更多的生產部門中去。
為什么這樣的配置一直都行不通呢?這里的一個根本癥結也就像劉錫榮所說的那樣,“中國的干部只進不出,沒有流動體制。”中國的官大都是永久牌的,很少有半道上被擼下來的。一級一級地干,一干就是一輩子。如此有增無減地膨脹下去,也難怪老百姓越來越養不起他們了。
裁汰冗員、節省開支、減輕負擔,這在一些西方國家是常有的事。“在國外,一發生經濟困難,第一件事情減少官員。我們減過誰啊?誰敢減啊,都是上下級關系,面子拉不開啊!”劉錫榮如是說。
減吧、拉不開面子;不減吧,老百姓吃不消、也養不起。真是難哪!
2012年3月24日 初稿于論道書齋 胡顯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