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3月24日北京專電,“首都農民工大學生助推計劃”舉行了第一期新生開學典禮。首批來自北京市環衛集團等國有企業、和來自北京萬地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等非公企業的140名農民工,將開展為期兩年半的業余學習,學員在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期間的學費,將由工會組織全額承擔。(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2-03/26/c_122879033.htm)
讓農民工走進大學殿堂,這是教育改革以來所沒有的,尤其是自教育產業化以來,這些大老粗們更是無源進入大學課堂,即使能進入的也是天方夜譚。雖然這還僅是北京的個例,但讓我們重新反思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要為誰服務?
今天的農民工是當今社會經濟建設的主要勞動力,農民工進大學,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讓農民工進職工大學,體現了教育為生產勞動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個教育路子在過去毛澤東時代的教育方針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有讓勞動者掌握勞動技能,才能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當年有部電影片名叫《決裂》,對于在山區且沒見過馬的學生來講,“少講馬,多講牛和豬”是適應生產與勞動的需要,也是適應當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但是,什么樣的學生能入學?教育為生產勞動服務,就應該讓勞動者入學。有人對影片中一名學生“憑老繭入學”進行了批判,并認為這是一種笑話,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讓沒有文化的人上大學,認為教育不要知識……等等的批評和指責,其實都是脫離了中國農村的實際和背離了教育方針,這是批評者的一種無知。其一,是當時中國人的整體文化水平還非常低,文盲和半文盲者占大多數,所以在建國之初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我母親就是那個時候識了一些字。其二,當時的工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技術型勞動力,工農兵大學中培養的土工程師、土專家在生產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事實證明,這樣的教育是有針對性的,也是有效和符合客觀實際的。其三,這樣的教育并不排斥對高端人才的培養,原子彈、人造衛星、火箭飛機、人工合成胰島素等成功自產都說明了這一點。其四,教育為社會培養勞動,這就是國家的責任的義務,所以國家對大中專學生的教育不僅全免學費,并還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生活補貼,像我這樣屬于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的人,就是不僅享受到了免交學雜費的待遇,還獲得了國家的生活補貼。這是真正的大眾化教育和平民化教育,也是真正的平等教育和公平教育。
隨著幾十年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學生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教育的目的卻也發生了異化。在鄙視勞動的社會中,教育服務的對象是為了培養精英,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分數,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更好地勞動,相反是為了不勞動。教育分數和教育收費的差異,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更是把大批的勞動者排除在了教育的大門之外。這是為少數人服務的教育呢,也是不公平的教育。是勞動創造了財富,是勞動者創造了歷史,對勞動和勞動者的尊重,才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今天教育的問題,就是教育脫離勞動,脫離勞動大眾,也從教育的另一面證明,當年的工農兵大學是正確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